“臣在。”
“你精通兵法,足智多谋,为朕制定了许多精妙的战略。朕封你为兵部尚书,掌管天下军政、武官任免、军械制造,务必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大雍的江山。”
冯戈培跪地谢恩:“臣谢陛下!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加强军队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让大雍的军队成为天下最强的军队。”
接下来,柳林又封赏了其他有功之臣,有的被封为侯爷,有的被封为伯爵,有的被任命为地方官员。百官们一个个喜笑颜开,纷纷跪地谢恩,殿内一片欢腾。
最后,柳林的目光落在了冯德坤的身上。冯德坤站在武将队列的后面,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仿佛对封赏漠不关心。
“冯德坤。”
冯德坤上前一步,单膝跪地:“臣在。”
柳林看着他,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你在清剿司马氏余孽的过程中,手段虽然残酷,但也是为了消除隐患,稳定朝局。朕封你为威武上将军,赐你黄金千两,锦缎百匹,统领京城卫戍部队,负责京城的安全。”
冯德坤闻言,心中没有丝毫波澜。他抬起头,看着柳林,淡淡地说道:“臣谢陛下。”
柳林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知道冯德坤心中的仇恨,也知道他手段残酷,但他需要这样的人来稳定朝局。他希望冯德坤能放下仇恨,为大雍效力。
封赏结束后,百官们纷纷向柳林道贺,殿内一片欢声笑语。柳林站起身,看着百官们,说道:“今日封赏,是为了表彰你们的功绩。但朕希望你们记住,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你们要恪尽职守,为百姓谋福利,为大雍的繁荣努力。如果有人敢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朕绝不轻饶!”
百官们齐声说道:“臣等遵旨!”
柳林点了点头,然后宣布退朝。百官们依次退出大殿,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容。
叶龙武、戴沐阳、冯戈培三人走在最后,叶龙武拍了拍冯德坤的肩膀,笑着说:“冯兄,恭喜你被封为威武上将军。以后我们可要好好合作,共同为陛下效力。”
冯德坤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戴沐阳也笑着说:“冯将军,清剿司马氏余孽辛苦了。以后京城的安全就交给你了,我们也能放心不少。”
冯德坤还是没有说话,转身离开了大殿。
叶龙武和戴沐阳对视一眼,无奈地摇了摇头。他们知道冯德坤的性格,也知道他心中的伤痛,只能希望时间能慢慢抚平他心中的仇恨。
柳林回到后宫,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后宫里种满了各种花草,花开得正艳,香气扑鼻。可他却没有心情欣赏,脑海中不断闪过登基大典上百姓们欢呼的画面,还有清剿司马氏余孽时的血腥场面。
他知道,新朝的建立,离不开鲜血和牺牲。但他更希望,从今往后,天下能太平,百姓能安乐。他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折,那是戴沐阳呈上的,关于减轻百姓赋税的方案。他仔细地看了起来,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大雍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突然,一个太监走了进来,恭敬地说道:“陛下,皇后的人选,百官们已经议论纷纷了。他们希望陛下能早日立后,以安民心。”
柳林闻言,眉头微微皱起,他心中有些纠结,给他生下孩子的公孙婀娜,肯定是首要人选,但她在后宫之中的根基太浅,而且柳林说白了也不怎么喜欢她,其他的女人就更别说了,都只是不同时间政治合作的产物。
至于说后来的,那就更不用说了,他身边的女人不少,有大臣们推荐的,有各地官员献上的,但他都没有感觉。他想要的,是一个能理解他、支持他、陪伴他的女人,而不是一个仅仅为了政治利益而结合的女人。
“朕知道了。”柳林淡淡地说道,“立后的事情,暂时先放一放。朕现在只想专心治理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等时机成熟了,再考虑立后的事情。”
太监领命而去。柳林看着窗外,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他这些日子感到自己体内的中千世界正在蜕变,蜕变之后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他总感觉会有一种大事要发生!
蜕变悄然继续,而此时。
洛阳城的繁华,在启元元年的春天达到了顶峰。
自柳林登基、颁布一系列惠民政策后,短短一个月时间,这座历经战火的古都便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朱雀大街两侧的店铺早已挂满了新招牌,“雍记布庄”“启元粮行”“太平酒楼”,每一个名字都透着欣欣向荣的意味。清晨天刚亮,店铺的伙计们便忙着卸下门板,将琳琅满目的商品摆上柜台,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张大叔,今天的米多少钱一石啊?”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妇人提着竹篮,走到粮行门口问道。她是城西的农户,丈夫在年前的战乱中去世了,留下她和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粮行老板张大叔笑着答道:“王嫂子,现在米价便宜了!陛下免了三年赋税,还开了官仓放粮,现在一石米只要五十文,比之前便宜了一半还多呢!”
王嫂子眼睛一亮,连忙从怀里掏出钱袋,数出五十文钱递给张大叔:“那给我来一石米!再给我来两斤面,孩子们好久没吃面条了。”
张大叔麻利地称好米和面,装进王嫂子的竹篮里,还额外抓了一把豆子递给她:“这是送你的,给孩子们煮着吃,补补身子。现在日子好了,以后有的是好日子过呢!”
王嫂子接过竹篮,眼眶微微发红,对着张大叔连连道谢:“谢谢张大叔!也谢谢陛下!要是没有陛下,我们娘仨还不知道能不能活过这个冬天呢!”
这样的对话,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每天都在上演。百姓们谈论起新帝柳林,语气中满是崇敬与感激。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提起皇帝就瑟瑟发抖,而是把他当成了拯救万民的圣主。
正午时分,太平酒楼里已是座无虚席。酒楼的掌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姓刘,以前是晋朝皇宫里的御厨,晋朝灭亡后,他便用积攒多年的积蓄开了这家酒楼。如今生意火爆,他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却笑得合不拢嘴。
“刘掌柜,再来一壶好酒!一盘酱牛肉!”靠窗的一张桌子上,四个穿着短打、皮肤黝黑的汉子高声喊道。他们是城外的矿工,以前在晋朝时,被矿主剥削得连饭都吃不饱,还经常被打骂。如今柳林颁布了新的矿法,规定矿工的工钱不得低于每月五百文,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管矿主,他们的日子终于好过了。
刘掌柜连忙应道:“好嘞!四位客官稍等,马上就来!”
不一会儿,伙计便端着一壶酒和一盘酱牛肉走了过来。为首的汉子拿起酒壶,给其他三人倒满酒,然后举起酒杯,对着皇宫的方向说道:“来,兄弟们,我们敬陛下一杯!感谢陛下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其他三人也纷纷举起酒杯,高声说道:“敬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说完,他们一饮而尽,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容。
酒楼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年轻的书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长衫,手里拿着一本书,却没有心思看,只是看着窗外热闹的街道,脸上露出了向往的神情。他叫苏文,是洛阳城郊的秀才,以前因为家境贫寒,一直没能参加科举。如今柳林颁布诏令,恢复科举,还设立了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他终于有了机会。
“这位公子,要不要来点小菜?”伙计走过来,笑着问道。
苏文回过神,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不用了,我只是来看看。”
伙计看出了他的窘迫,笑着说道:“公子是要参加科举吧?我们掌柜说了,凡是参加科举的学子,在我们酒楼吃饭,都打八折。公子要是不嫌弃,我给您端一盘花生米,再来一碗面条,算您便宜点。”
苏文心中一暖,连忙说道:“谢谢伙计!那就麻烦你了。”
不一会儿,伙计便端着一盘花生米和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了过来。苏文拿起筷子,吃着面条,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功名,为陛下效力,为百姓谋福利。
傍晚时分,朱雀大街上更加热闹了。街上摆满了小摊,有卖小吃的、卖玩具的、卖首饰的,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孩子们在街道上奔跑嬉戏,手里拿着糖人、风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人们则在小摊前挑选着商品,讨价还价,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突然,一阵锣鼓声传来,人群纷纷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涌去。原来是官府组织的戏班子来了,要在街头表演戏曲,庆祝新朝建立。戏班子的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上表演着《封神榜》的故事。台下的百姓们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