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别合上病历本,眉头微蹙。
他伸手轻轻掀开孩子的衣领,只见颈部浮肿明显,皮肤绷紧亮。
再检查下肢,一按一个凹陷,许久不能回弹。
最后掀开孩子衣服一看,孩子肚子鼓胀如同一个小球一般。
这些都是肾炎的典型症状。
先肾炎会损伤肾小球,蛋白质持续漏出会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导致肾病综合征,如水肿、低蛋白血症等情况。
这也是患儿周身肿胀、按之没指的重要原因,在西医中大致就是血液中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渗入组织间隙这一过程。
这一系列的反应,对应到中医里,那就是湿热郁滞肾脏,气化失司。
肾脏主水液、司封藏,这里的封藏是指封藏精气,不让蛋白质漏出。
但湿热扰动肾络破坏了这一功能,导致精气下泄(尿蛋白),与小便短少、水肿等症状出现,这就是肾失气化的表现。
“水肿是从哪里开始的?”方别一边检查,一边问道。
孩子母亲回忆了一下,“先是脸肿,后来眼睛也肿的睁不开了,最后全身都”
虽未明患儿外感史,但面部先肿这一点很符合风水证典型起病部位,风邪上受,先犯头面,再加上周身肿胀,符合风邪袭肾的病特点。
中医风水证的核心是风邪侵袭人体,循经入肾。
风邪善行数变,易裹挟水湿,导致肾脏主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这也是刚才提到的肾气化失司。
方别在病案上记录上这一点,接着问道:“孩子目前小便如何?这些天是否有出汗?”
这个问题直指关键,孩子母亲连忙回答:“小便很少,一天也就一两次,量少颜色还特别黄,至于出汗这几天孩子一点汗都没有,身上摸着烫。”
方别点点头,继续记录。
小便短赤、无汗、身热,这些都是湿热内蕴的表现。
先患儿因风邪袭肾,导致湿热郁滞,出现外不得泄,内不得渗。
这里的外不得泄指的是外不得泄于皮肤而为汗,而内不得渗则说的是内不得渗于膀胱而溺出。
做好记录,方别接着查舌切脉,现患儿舌质暗,苔白微黄,脉象沉而有力。
舌质暗提示湿热阻滞气血,有轻微瘀滞,苔白微黄提示湿重于热,脉沉而有力这算是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了,这代表患儿虽病势重,但正气未竭,仍有抗邪之力。
“方大夫,我娃这病”孩子父亲搓着手掌,喉结上下滚动。
方别抬手示意稍安勿躁。
目前整体上来看,孩子的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但最后的脉象,却还是有着一线希望在的。
见着方别开始思考,患儿父母顿时闭嘴安静了下来,生怕打扰到了方别。
也没过去多长时间,方别便提笔写起了药方。
荆芥穗og,防风g,大腹皮og,厚朴og,滑石g,车前子og,川黄柏og,知母og,蒲公英og,甘草g。
这一副药方的出点其实很简单,其源自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开鬼门、洁净府,这一方法是中医治疗水肿的经典核心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