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眼看时机成熟,立刻站了出来。
“白老的这个例子,给我们提了个醒啊!城市展,不能只看冷冰冰的数据,还得听听老百姓的声音!我建议,成立一个‘城市感知联席会’,把各行各业的人都拉进来,大家一起为城市展出谋划策!”
王建国这招,可谓是釜底抽薪,直接把“不可译信息”这个概念,转化为了实际的行动。
高,实在是高!
一周后,职工文化宫。
“我说于老板,你把我们这些老娘们儿叫来,到底是想听啥?我们可都是大老粗,说不出啥高深的话!”陈秀兰的大嗓门,在空旷的文化宫里回荡,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她身后,站着六个穿着橘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把扫帚,像是来参加什么特殊的扫帚展览。
于佳佳笑着迎了上去,赶紧递上几瓶矿泉水。
“陈姐,您别急!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声音!各位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扫马路,对路面的情况最熟悉,有什么异常,肯定瞒不过各位的耳朵!”
说着,于佳佳示意技术人员播放一段录音。
录音里,是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时而清脆,时而沉闷,似乎没什么特别的。
“各位仔细听,这段声音里,藏着道路结冰的预警!”于佳佳神秘一笑。
“啥?扫地还能扫出结冰预警?于老板,你不是在忽悠我们吧?”一个年轻的环卫工,一脸怀疑地问道。
于佳佳没有解释,而是示意技术人员展示一组数据分析图表。
图表显示,当路面即将结冰时,扫帚摩擦地面的声音会生变化,高频衰减会提前分钟出现。
“各位,这就是‘不可译信息’的力量!这些声音,无法用传统的仪器测量,但却被各位的耳朵捕捉到了!以后,各位的扫帚,也是咱们的监测仪了!”于佳佳语气激动地说道。
陈秀兰听完,猛地一拍桌子。
“好!于老板,你这话我爱听!以后谁再说我们扫大街没用,我就拿扫帚抽他!”
“于老板,我们没文化,啥都不懂,以后就听你安排了!”其他环卫工也纷纷表态。
于佳佳看着这些朴实的劳动者,心里充满了感动。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但他们却拥有最敏锐的感知力,这才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啊!
很快,王建国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城市感知联席会”被纳入了“智慧城市人文补充模块”,争取到了年度十万元的专项经费。
“佳佳,钱是给你们了,但是必须出成果!上级要看到‘闭环’!”王建国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说道。
“王主任,您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于佳佳信心满满地说道。
她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计划——启动“百人听地计划”,招募具备特殊环境感知力的普通人,每人配定制的陶罐和记录手册,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城市的声音。
计划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报名日,就收到了份申请,其中不乏一些奇人异士,比如常年守桥的交警、夜间巡逻的保安、还有聋哑学校的教师……
其中,聋哑学校张老师提交的申请,让于佳佳深受触动。
张老师在申请中附了一段视频:一群聋哑学生,用手掌感受操场音箱的震动,通过节奏的差异,分辨音乐的类型。
于佳佳当即决定,特邀这所聋哑学校参与试点。
不久之后,一个暴雨之夜。
常规监测显示,一切正常。
但聋哑学校的值班教师却突然上报,说孩子们集体用手语表达“地面在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