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人震惊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用手语描述b区某一点“像心跳漏了一拍”。
于佳佳当时就觉得,这孩子绝对有当医生的潜质!
后续钻探的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个地方,果然有个隐蔽的空洞!
李素芬亲自带队去现场取证,全程一言不,脸色铁青。
临走前,她向张老师要了一份学生手绘的《震动情绪色卡》。
那是一张用颜色对应“害怕”、“闷”、“跳动”等体感词汇的图表。
据说,李素芬拿到色卡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建国是谁?
那是市规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体制内的改革派,眼光毒辣,最擅长的就是借势。
这不,机会来了!
在智慧城市推进会上,王建国抓住“触振认知对照实验”这个突破口,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我建议,将感官多样性纳入公共安全评估体系!”
会场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感官多样性?这玩意儿能当饭吃?”
“难道以后招公务员还得考手感?这不扯淡吗!”
质疑声、反对声,此起彼伏,简直要掀翻屋顶。
于佳佳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她知道,光靠嘴说,是没用的。
得来点真家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有个提议。”于佳佳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盖过了所有的嘈杂。
“不如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体验。”
她让人搬来一只陶罐,放在会议室的地板上,然后微笑着说道:“请大家脱掉鞋子,静坐十分钟,感受一下脚底的触觉。”
会场里一片哗然,但最终,还是有人带头脱掉了鞋子。
十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偷偷玩手机,有人一脸不屑。
但当时间到的时候,近一半的人承认“脚底有异样”。
“我感觉…有点麻。”
“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跳动。”
“嗯…有点凉,还有点潮。”
于佳佳这才缓缓开口,语气平静而有力:“如果这是塌陷的前兆,你们愿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
全场鸦雀无声。
这次,没人再敢质疑。
李素芬那边也没闲着。
她悄悄推动档案馆启动了“非语音城市记忆”专项收藏。
她亲自带队,走访了十几个社区,征集各种各样的民间素材——扫帚节奏谱、井盖敲击密码、晾衣绳颤动视频……
这老太太,平时看着古板严肃,没想到内心竟然藏着一颗文艺的心!
有一天,她在南城老巷现一群老人自组成的“听地会”。
每逢雷雨前,这群老人就会聚集在古井边,用手掌感受地面的震动,以此来预测天气。
李素芬默默地录下了整个过程,然后给这段视频归档,编号为“hoo”,并在备注栏里写下了一行字:“制度看不见的,未必不存在。”
夜幕降临,市应急中心的灯火依然通明。
于佳佳揉了揉酸胀的眼睛,伸了个懒腰。
突然,电话响了。
是六区的值班员打来的。
“喂,老林吗?我这边…罐子它…它…”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急促的喘息,然后,嘟的一声,挂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