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觑着曹皇后的脸色:“您不是来兴师问罪的?”
是好奇、再加上关心他才问的?
曹皇后:“肃儿觉得呢?”
扶苏回避了这个问题,回答了一开始的问题:“第一次是国子监中有急事,只能拜托官家救场。”
吧?
第一次毕竟不光彩,他说得简略。但这一次就可以细说了。扶苏从怀中宝贝地掏出舆图。将之展开,放到了曹皇后眼前:“阿娘你看,这是什么?”
曹皇后定睛一看,眼神飞快地一缩。
她甚至站起了身来:“舆图?你怎么会有这个?”
扶苏:“……?”
该问的是他才对吧?
按理说,一般人是没资格接触到舆图的,更不会知道它长什么样。整个国家只有少数几人才有资格看,属于极高级别的机密。曹皇后就算是将门出身又是国母,也不在资格之内。
但她一眼就看出来,这是舆图。
扶苏满肚子疑问,但曹皇后速度更快。她的眼神变得缥缈而凛冽:“肃儿,你舆图上画的是十六州,想因为收复十六州么?”
扶苏:“???”
他失声道:“娘娘,您怎么知道?”
自己明明没告诉过任何人啊。
曹皇后却已经站了起来:“你随我去一个地方。”
扶苏还能说什么呢,只能乖乖地跟上了。一边腹诽难道真是“知子莫若母”,一边细细琢磨,为什么曹皇后认舆图那么厉害?
曹皇后带着扶苏七拐八拐,到了自己的寝殿。她径直打开一个抽屉,从中抽出一卷宣纸:“这是阿娘从前在闺中学习时所画,已经许久不见天日。你既然有收复山河之志,今日,阿娘便将它赠予你。”
扶苏接过后打开一看。
不出他的所料,正是一幅大型的舆图。
“这是阿娘您自己画的么?”扶苏问。
“是啊,是你阿娘闺中不懂事时候模仿着画的。不一定准,为了留个纪念罢了。”
不,很准。
准得可怕。
图上的国家不仅有大宋,还有辽国、西夏、大理、交趾、占城、倭国……几乎鸿胪寺有记载的国家都在图上出现了个遍。
一个将门之女,未来皇后,光凭先生的口述就能私画舆图,还把国家画得如此齐全?是为了什么呢?
扶苏突然之间理解了。
为什么每当官家提起与辽、与西夏的议和之事时,坤宁宫的气氛就悄悄冷了下来。
第60章第60章台谏没参曹皇后对皇帝“……
扶苏并不是第一次目睹官家和娘娘不睦的画面。
至少在扶苏出生的时候,宋夏战争已经轰轰烈烈地开打了。在他的记忆里,每当官家来坤宁宫,和娘娘提起前朝的国事时,两人的气氛总会变得别扭异常。
扶苏不是没试着缓和关系,这是他三世以来头一回父母双全。谁不想拥有一对和睦的父母呢?
但是,每次他拖着官家来坤宁宫,纵使自己怎么努力撒娇卖痴,官家和娘娘只有在注视他时,目光是温暖慈爱的。谈及彼此时,总会不欢而散。
强扭的瓜不甜。大概在扶苏一岁的时候,他明白了这个道理,继而选择了放弃。不过对于父母不和的原因,扶苏一直以为,自己知道。
曹皇后是刘太后临终前指给官家的。而因为生母李宸妃的存在,官家一直对刘太后有心结。所以,他会把娘娘是为太后意志的延伸,觉得难以亲近——这并不是个秘密,在历史上真切发生过。
但今天通过舆图,扶苏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谁会画舆图呢?知晓兵事之人。
谁会看舆图呢?下达军令的人。
又或者是,对收复故土还存有期待之人。譬如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再譬如,一个出身于将门世家,祖父是平南唐开国功臣的曹皇后。
这样心有丘壑的曹皇后,在听到仁宗满面愁容说起“前线吃紧”、“兵败如山”、“早日议和”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扶苏不敢想象。
只能说,台谏没有参她对皇帝“大不敬”之过,一定是她努力忍耐后的结果。
“娘娘,您说,您是闺中时期学来的舆图画法?您的闺中……还教这些么?”
曹皇后“扑哧”一笑:“你是想说我闺中不正经吧?”
“唔,也是够不正经的。原该教一些德容言功,可我和阿兄偏要缠着祖父讲这些。祖父说没用,你们根本用不到的,可耐不住我们恳求,还是讲了。我和阿兄都听得津津有味的。”
说起闺中之事,曹皇后眼神中的怀念毫不掩饰。
那个时候,祖父发现了她沿着祖父讲的古,偷偷画起舆图,不仅没骂她,还夸她画得标准、和他在太祖那里见过的一模一样呢。
然后就嘱咐她画完后就烧掉,莫要流传出去。她表面上答应好好的,点上蜡烛,却又舍不得了。
只要……不传出去就可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