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互相递个眼神,仿佛说他还没到留胡须的年龄,找他有用吗。妇人因为被质疑很不高兴,“你们怎么还不信?”对薛理说,“他们要告状!”薛理因为妇人提到刑部和大理寺,闻言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如果告官,可以去大理寺。如果告百姓商户,可以找京兆尹。”妇人:“不能去刑部?”薛理:“刑部是核实天下案件的地方。大理寺负责审判。刑部可以接案还要大理寺做什么?”妇人:“他们不告官也能去大理寺?”薛理点头:“大理寺在西边,离这里有点距离。不过大理寺离京兆府不远。这两个地方想去哪儿去哪儿,也可以都去!”三人因为薛理的年龄不敢信他,闻言决定先去大理寺,再去京兆府。薛理看到三人离开才问妇人:“哪来的?”“听口音——”妇人猛然睁大眼,“好像南方口音。薛大人,兴许是你同乡!要不要我把他们叫过来?”薛理:“要是我同乡,更不能叫他们。”妇人脱口问:“为何?”食客高声说:“朝廷有规定,百官不能干涉本籍的案子!”妇人心里一慌,急急忙忙问:“有这个规定?薛大人,我险些害了你!”“你也是无心的。”薛理不待她开口,“店里生意如何?”妇人猛一跺脚:“坏了!店里还有客人!”说完就跑。这个时候正好饭点,大理寺的门房也要吃饭,三人租车到大理寺,门房不想理他们,直接说里面没人。老翁疑惑:“那个仁和楼的薛大人是不是骗我们?”门房浑身一激灵,扔下筷子:“你说谁?仁和楼的薛大人?”“仁和楼有个刑部薛大人,说刑部不接案子,叫我们来大理寺。”中年男子不识字,“车夫跟我们说这里是大理寺。”指着匾额,“是三个字啊。”门房想起大理寺卿的吩咐,招惹谁都别招惹薛理,他身后不止有太子还有皇帝。门房叫三人先进来:“这里是大理寺。你们来的不巧,都吃饭去了。等等,我去看看有没有晌午不饿的。”到食堂找个评事就说:“门外来仨人,看样子是进京告状的。不知为何找到仁和楼,应该是正好碰到薛大人在仁和楼用饭,他就把人指到我们这里。你看是管还是不管?”“管!”评事叫门房把人带进来,他随后就到。这位评事以前可没有这么勤快。薛理连办几个大案,皇帝赐了一处宅子,放到市场上价值三万贯。据说连地契都给了,不是只有居住权。小吏们羡慕不已,都想成为下一个薛理。哪怕他们知道彼此不切实际,可是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去年这个时候还说薛理办了“庐州府”和“安王案”,陛下一文没赏,显然对他不满。要是不满的结果是得一处大宅子,他们希望陛下天天对他们冷眼相待。评事看到状书顿时觉得没人能成为第二个薛理。于是他把状书交给大理寺少卿。少卿也觉得状书烫手,“涉及到当地知县,应该交给御史台,由巡察御史出面核实。”评事:“要是巡察御史又推给我们呢?”大理寺少卿闻言奇怪:“他们怎么不去御史台?”评事:“仁和楼用饭碰到了薛大人,哪个食客多嘴,说薛大人是刑部官员,他们找上薛大人,薛大人叫他们来找我们。”少卿:“薛通明看过状书?”评事摇摇头:“他们从怀里掏出来的时候外面卷了三四层。薛大人应该没看过。可能听他们说过,不然怎么会叫他们来找我们。”少卿:“涉及到盐商,牵扯到知县,这个案子查起来,淮河水要变成红色的。”“卑职一看到盐商就想到了。大人,也不能不管。薛大人的性子你也了解,不叫他碰到,他可以装不知道。被他撞到,他定要一查到底!”大理寺等人认真研究过薛理,发现他没有坊间百姓传的那么爱管闲事。大理寺少卿:“既然薛通明知道,这事就好办。”令评事稳住三人,他前往御史台。巡查御史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两淮,而不是坊间百姓认为的穷乡僻壤。到了穷乡僻壤可能被刁民打死。要是到了两淮,死了还要背负一身污名!大理寺少卿把状书交给御史中丞,他果然也不想管,叫他递给陛下。什么都不查就呈上去,陛下不把他们宰了,也会把他们贬为庶民!大理寺少卿:“巡察御史今年不是要去两淮吗?要是他们前脚到两淮,后脚薛通明跟过去——”“等等,你说谁?”御史中丞忙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