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臣肩上的担子同样不轻。
自从那日得到批准之后,李相臣便开始决定集结江湖上的各派势力,决定共同商议。
同时,新帝的旨意也快速传达到了江湖上:召集各派有识之士,齐聚帝都,共商组建“武林盟”之大计。
那天李相臣和李襄说了很多,新帝也明白了他的意思:这样一来既能借江湖势力稳定朝局,又能有效地对江湖上大小势力进行收编。
同时修改玄鉴司的作用。毕竟自从李相臣离开后,玄鉴司在李载贺手里就只剩下了个帮他办事的作用了。
玄鉴司里面高手云集,李相臣再这么一回归,人心又重新凝聚了起来,算起来可谓是一招绝杀的棋。
各方各派还活着的大人物们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这群人,但对这么一个组织一直是将信将疑却又无比敬畏的。所以玄鉴司这么一改编,再一管理起江湖事务来可谓是方便又好用。
厅堂内,香炉熏得人头昏脑涨。
李相臣脚步无声,一开门倒是惊醒了几个昏昏欲睡的人。
来自五湖四海的江湖门派代表济济一堂,多是些生面孔。
正如李相臣所料,三大派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首脑掌门们,要么被李载贺牵连利用,要么司成缮的干预之下,或死或隐,风流云散。
此刻坐在代表席位上的多是些年轻的面孔,带着初生牛犊的锐气,也掺杂着对帝都这权力漩涡的警惕与茫然。
这也更方便了朝廷的收编,也是李相臣决定走出这一步的一大关键。
不然他才不会在新帝刚继位这么急就决定拍板建立武林盟。
“诸位,”李相臣转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堂内的窃窃私语,身上的沉稳足以让在座的年轻人们心生敬畏,“承蒙新帝信重,本人这才召集天下英豪共聚于此。所为何事,想必诸位掌门、帮主已然知晓。值此国丧,天下未定之际,江湖同道更需同心戮力,摒除门户之见,组建盟约。一则匡扶正道,安定地方;二则襄助朝廷,共度时艰。”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
人群中不乏有回应他的,自然也有有深思沉默,有毫不掩饰的疑虑的。
“李大人此言有理!”
一个来自北地大帮的年轻帮主率先开口,声音洪亮:“江湖一盘散沙已久,缺需一个主心骨。新帝登基,国需安稳,正是我等效力之时!”
只不过,他旁边一个精瘦的老者却捻着胡须,慢悠悠地补充道:“效力自当效力,只是这‘武林盟’如何组建?盟主谁属?各派利益如何协调?规矩章程又由谁定?总不能空口白话,就让大家俯首听命吧?况且”
他顿了顿,眼珠一转,声音压低了些:“新帝急召我等入京,怕也不只是为匡扶正道这般简单吧?”
这话虽然没有点明,但明眼人都已经听出来了。
可谓是立刻引起了一阵共鸣。
且不说利益分配与权力归属的问题,光是想起先帝所做的那些行径与对朝廷借机掌控江湖的担忧,就足够让恐惧如同无形的丝线,缠绕在每个人心头了。
讨论很快陷入了泥沼,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却又都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有人提议比武定盟主,或是各大派掌门轮流议事,立刻被小门派反对;有人提议按门派实力分配话语权,又引来中等门派的质疑;至于如何与朝廷相处,更是敏感得无人敢轻易触碰。
望瀑山庄的新任庄主皱起了眉头,她站起身:“既然是建立盟约,组建联盟,那自然得是能服众者又文武双全之辈方能成事,江湖上人那么多,不缺通情达理举手稳重的人。”
一群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叽叽喳喳,李相臣坐在他们之间耐心地听着,时不时适时的引导,抛出自己的观点,心中却是一片疲惫。
他知道江湖上大小门派各自林立本就是一盘散沙,各派又各怀心思,朝廷的意图又如此赤裸裸,想要在短时间内捏合成一个有效的联盟肯定是不容易的。
今日集会也不过是表明个想法,表达个态度,算是个提前预告知,听一听大家的想法。
至于到时候如何组建,则是另一码事。
想法什么的,并不能完全听别人怎么想。
哪怕后面会有人站起来说:“那你还找我们问什么问?白费口舌,我看你不过就是只朝廷来的走狗!”
李相臣也只会视作耳边风吹过。
因为他心中那杆秤并非完全倒向新市。
组建武林盟是他理想中整合江湖力量的必要一步,也是尝试建立某种秩序和在未来可能会与朝廷对抗的必要一步。
武林盟绝对不能成为朝廷鹰犬,在建立之初寻求朝廷帮助也不过是不得已之举。
李相臣的指尖轻点着桌面,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冗长的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有志之士们可谓是吵得头昏脑胀,最后初步达成一个“各派需约束门下弟子,不得在国丧期间生事”的口头约定。
李相臣站起来,宣布了三月之后此处再议,并宣布在这三月之内会派人或者亲自到各派告知进展,期间也可对告知人提出自己的想法,朝廷和玄鉴司会整合观点。
“今日暂且如此吧。”李相臣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组建武林盟非一日之功,需从长计议。诸位远道而来,舟车劳顿,还请先回驿馆歇息。改日再议。”
众人长吁一口气,喝水的喝水,伸懒腰的伸懒腰,纷纷起身告辞。
厅内很快空荡下来,只剩下缭绕的薰烟和李相臣独自坐在主位的身影。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同时,李相臣心里还夹杂着几分对局势的忧虑和对祝一笑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