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可孙氏也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唯一不同的就是一个获得男方父亲的认可,一个获得男方母亲的认可。
虽说按礼法,父亲之命要大于母亲之命,且祖母已有身孕,可京城这边的妻子入了族谱,是正经的赵家人。
两个妻子并存吧,但有妻再娶是犯法的。
一个为妻一个为妾吧,贬妻为妾也是犯法的。
跟其中一个和离的话,那送走谁?
不论是祖母还是孙氏都不肯退让,曾祖父和曾祖母也想留下自己选中的儿媳。祖父本人偏向祖母,可孙氏早祖母三天进了赵家门,然后永安侯府就乱成了一锅粥。
那阵子永安侯府的新鲜事传遍了整个京城上层,每回贵妇人聚在一起就得把赵家的事拿出来聊,最后这件事终于传到了宫里。
好管闲事的隆慧帝,也就是当今的皇祖父,他主动接手了这桩案子,永安侯府上下忐忑不安的等了好几天,宫里才传出结果。
隆慧帝苦思冥想的解决之道就是两位妻子并存,都是嫡妻,两位夫人生的孩子都是嫡出。
你说有妻再娶犯法?没关系,圣上特赦祖父无罪。
永安侯府接到口谕时,说不出是什么心情,但还是谢主隆恩。
就这样,永安侯府有了两位世子夫人,为了区分她们,称祖母为于夫人,孙氏为孙夫人。
此后三年内,祖母诞下一儿一女,儿子两岁时夭折,过了五年,孙夫人生下伯父,又过了两年,赵尔忱的父亲出生。
祖父膝下仅父亲和伯父两子,父亲在读书上并无很高的天赋,乡试连连落榜,在做官这方面也是不大行,靠家里爵位荫蔽的官位没做几年就干不下去了。
而伯父要比父亲强一些,至少中了个举人,虽然没考上进士,但以举人之身选了官,也算入了仕。
正当祖父感慨永安侯府的前途有限时,无意中现孙夫人在借侯夫人的势给她弟弟贪污军饷牵线搭桥,吓得祖父差点跳起来,这踏马是抄家的大罪,永安侯府可不能搭上全家给这对姐弟兜底。
这下不是前途黑不黑暗的问题了,一家子都得去边关吃沙子了,自己的项上人头也快不保了。
更令人绝望的是,没多久赵家的政敌也查到了孙夫人及其弟弟的罪行,正打算给赵家来个致命一击。
为了和孙家划清界限,也为了堵住政敌的后手,祖父在大朝会上当众告孙夫人及其弟弟,以示自己大义灭亲的决心。
朝会前,家中下人得了侯爷的授意直接冲进孙夫人的院子,财物、账本和信件通通被搜了出来,装在箱子里,被人抬上了金銮殿,祖父义正言辞的表示自己容不下此等恶事。
事情闹得太大,处置结果也来得相当快,孙家所有男丁斩立决,其余人等流放,最终孙夫人跟着弟媳侄女去了岭南。
孙夫人本来是判了终身流放,但她年纪大了,又有亲生儿子到处活动,所以待了二三十年就回来了,直到今日杀回永安侯府。
当年这件事就此也落下帷幕,祖父上折子改立父亲为世子,先帝并未为难,毕竟是他父皇亲口说的两妻所出都是嫡子。
眼看着永安侯的爵位至少还能再传一代,祖父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祖先传下来的荣光到底没有终结在他这一代。
伯父就有些尴尬了,本朝律令父母亲犯罪儿子不能科举,好在伯父已经入仕了,官场不会把他赶出去,但他和祖父的父子之情也彻底泯灭。
伯父恨祖父为什么要把事情做得这么绝,亲手将他母亲送上绝路。
祖父也埋怨伯父白眼狼,要不是他成天向家里狮子大张口,有点钱全填了他那些红颜知己和狐朋狗友,祖父不给他,他就去逼孙氏。若不是他逼得太紧,没准孙氏不会穷疯了去贪污军饷。
祖父也意识到两个儿子不能再同居一屋檐下了,为了避免自己死后有纠纷,强令长子带着妻儿搬出侯府,分家分户,等自己死了回来磕个头就行,此后两兄弟各过各的。
上头对永安侯府那点破事一清二楚,也并未追究赵家兄弟父母还在就分家的行为。
虽然言官颇有微词,但终究没掀起大浪。
赵家的政敌这回倒是很消停,因为他们家是全京城出了名的兄弟阋墙,没资格站在道德高地指责永安侯府。
伯父对于离开永安侯府十分不甘,毕竟住在永安侯府还能有个侯府公子的名头,离开之后他只是工部员外郎,京城里最微不足道的那种小官。
祖父去世后,多次以各种借口想要回侯府居住,父亲自然都拒绝了,请神容易送神难,兄弟俩本来就没有多深厚的感情,如今各自成家立业了,就没有必要再搅和在一起了。
如今赵朱外放结束,回京选官,赵朱本人还好说,赵尔忱去找谢迟望说一说,插手一下赵朱的选官,他又得去外地待个十来年,可难办的是孙氏。
她并没有被祖父休弃,在名义上她和赵老夫人拥有着同等的权利,赵尔忱有义务奉养她。
虽说赵朱也有义务奉养生母,但若是赵朱再次外放了,孙氏就板上钉钉归他们家养了,人家理由都是现成的,年纪大了经不住长途奔波。
可若让赵朱留在京城奉养生母,孙氏愿不愿意离开侯府不好说,赵朱会不会给赵尔忱添堵也不好说,简直就是两大麻烦。
赵尔忱忙问赵老夫人:“祖母,那就让孙夫人在我们家住下?若是她出了点差池,我们岂不是要担责?”
孙夫人在侯府掀起风浪事小,关键是孙夫人不能在侯府出事,不然立刻就能将永安侯府推上风口浪尖。
赵老夫人又叹了一口气,“走一步算一步吧,外面那么多人看着呢,她又是你嫡亲的祖母,咱们不可能将她赶出去,否则你的仕途至少毁了一半。”
赵尔忱知道赵老夫人说得有道理,只好暂时作罢,待她回去思索一下对策,再来应付孙夫人之事。
喜欢紫袍钗请大家收藏:dududu紫袍钗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