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祉嫡出第二女丶允禛第二女丶允祺第一女丶允佑第一女,统统中标,无一幸免。
特意说出允祉被拿去包邮的是嫡女,原因就在于,其他几个,都是庶出。不得不再提了下康熙那坑儿媳妇的指婚方式,先指的都是侧室,某些侧室占了天时地利还能通过自身努力捞个人和,然後,嫡妻悲剧了,侧室生了长子长女。
现在横空出世了一个二皇帝,一把把这些宠妾们的心肝摘了去。不但被抱走女儿的胆寒了,还在宫里的那几个,也胆寒了——皇帝他亲闺女,实在太小了!宠妾自然有脸面,又招人疼一点儿,哭起来闹起来也有底气一点,又不是正妻要顾及稳重的形象必须大度什麽的。
哭一哭呗,哭不回来也要卖一卖乖。
旨下行处,鬼哭狼嚎。
被选中的人与生母抱在一起哭得像个猪头,入宫风光是一回事,让这些女孩子离开父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被皇帝收养了,那就是和硕公主,这是常识。公主的尊荣谁都想有,与父母分开的痛苦,就不那麽好承受了。
什麽?你说:“爷,皇上收养咱们女儿,必是因着公主年纪小,这会儿等着有人抚蒙古呢。您可不能眼看着咱们女儿去吃沙啊!”
看吧,还真有人说出来了,是老七的侧室,这位颇为得宠,女儿有公主名头当然好,可是这远嫁,就太伤感了!
允佑焦躁地斥责她:“你懂个屁!”
纳喇氏还没被这样骂过,哭得更伤心了,还带着点儿委屈,怯生生地问:“爷的意思是?”
“呸!就是不送进宫里去,上头指婚下来叫她去蒙古,你还能抗旨不成?左右都是嫁,为什麽不嫁得体面些?公主丶郡主,差得远着了!”瞧,到底是宫里出来的,觉悟就量不一样。
说话的这是宜妃,她在训儿子的侧室,哭个什麽?哭得脑仁儿疼!
真是笨蛋啊!这些人怎麽着也是圣祖的孙女儿,跟那种康熙曾经说过“你们养不起了丶备不起嫁妆了都送给我来办,还包邮”的不一样,那些格格,父亲品级低,家里有自主权,可以嫁在京城。
可康熙的孙女儿们,按道理到了年纪宗人府是要上报的,由皇帝酌情给予不同等级的封号,然後……大多数是要指婚的!这一指,还能指到哪里?很多人就指到了蒙古。
公主是有公主府的,郡主,有没有府你自想去想!
各家王府大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形,唯一的特例是诚王府。允祉比较抽风,他自己先说了:“她是未必逃得掉抚蒙古的,这样也好,总归体面些。”三福晋一想,也是。她是嫡妻,可以时常入宫看女儿,侧室们,没有得到侧福晋封号的侧室们就多保重了。
可闺女哭了:“以後阿玛不是阿玛,额娘不是额娘了。”
对啊,以後只能管亲爹叫叔,管亲妈叫婶儿了。
如果大家仔细数一数,就会发现皇帝是不做亏本生意的,放出一个太妃就要收个闺女当利息。惠妃那是特例,她孙女儿无论如何是当不了公主的,但是要照抚蒙古。
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有羡慕嫉妒恨的。其中一个代表就是七福晋,凭什麽呀!那小妖精,生了儿子生女儿,自己只生了女儿。本来呢,嫡女与庶女经过康熙的整顿,在册封的时候会有级别上的差异,这样七福晋心里也好受些。
现在好了,庶女成了公主,嫡女顶多是郡主,七福晋心里酸了。女儿呀!你的前程可怎麽办?额娘真为你委屈!
就这样,大家还得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进宫去。这没被选中的,心里还有些酸呢,你这被挑中的还哭。除了你们自己,谁都不同情你们,得了便宜还卖乖,真是矫情。
宜妃说得已经很到位了,你以为改口就不抚蒙古了?身份高了,反而是一种保障。顺治收养过女儿,嫁三藩了;康熙收养过女儿,抚蒙古了。都是成例。
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之下,抢人家女儿还会被感谢说是皇恩浩荡,这种感谢,还是比较诚恳的,至少不是心里有怨言的,也是奇景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手足情丶同胞爱,胤礽还特许,把允禔的长子给拎到宫里继续接受教育,哦,在未婚之前,交给皇後照顾,住的地方则安排在皇子集体宿舍里。又选派老师到允禔圈禁之所教授允禔其馀诸子的文化课。
服了!真心跪了。
至少,淑嘉是真的服了胤礽的气度,也许,几百年後有人会说:画圈圈是太子的阴谋,你看,他跟大阿哥争了这麽久,说他不阴大阿哥,你信麽?揭发真相的三阿哥是太子党啊,康熙这都看不出来。你看,後来他这样大方,难道不是心虚要补偿麽?
可淑嘉知道,事情不是这样。需要辩解麽?不需要吧,千秋功过,自有後人评说。
服了!允禩也这样说,终于知道为什麽要把惠妃送到我这里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你再抽抽试试!
附送抽风小剧场:
某日,某宗室长者委婉进谏:皇上,後宫空旷,没什麽人气,弄得像鬼片片场不太好吧?是不是充实一下後宫啊?
皇帝:读过书麽?
答曰:读过。
皇帝:那就是会写字了?
答曰:对。
皇帝:那好,回去把冯延巳的《谒金门》抄一百二十遍上缴。
[嘎?这是为什麽?]
[干你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