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366小说>非主流清穿 > 演员没按剧本走(第2页)

演员没按剧本走(第2页)

戴梓默,忍不住道:“小民竟连一季之荒也扛不住了麽?”被搜刮得这样厉害了?

胤礽也默,过了一阵儿也咬牙道:“再免一年赋吧。”MD!国家财政快扛不住了啊。

————————————————————————————————————————

胤礽面临的国家算得上是“百废待兴”,同样的,淑嘉面临的後宫,也是“百废待兴”,这要“兴”的头一条不是人口,而是规矩。自从康熙的第二任皇後钮祜禄氏去世之後,清宫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皇後,第三任皇後佟佳氏只做得半日皇後,还是死前安慰奖,规矩自然也是没有立起来的。

扳起指头一数,清宫已经过了三十多年没皇後的日子。所以,妃子们天天自己跑去见皇太後(没有领头的人)丶福晋们不朝皇後而见妃子(想见皇後只好去祭陵拜牌位)丶皇子公主与生母之间接触无压力丶宫妃可以集体表决某项决议……等等等等颇具民主色彩的事情就这麽发生了。

茂妃与谦嫔就略有一点承袭这样的规矩,原本在东宫的时候,她们没有正式的主子名份。现在是领了聘用书的一宫主位,当然要找出旧例来学。尤其是茂妃,以前与儿子接触,那都是“恩典”,儿媳妇对她算是尊敬却也不在她那里“伺候”。现在得了个机会,儿媳妇在跟前,当娘的心疼儿子,当然是一唠叨就唠叨个没完,婆媳俩的接触时间就多了不少,一眼看去,真是一家人了。

现在胤礽的後宫没什麽人,规矩却还是需要的,尤其弘晰已经娶妻,宫里还有四位从王府抢来的闺女。淑嘉再体贴丶再同情茂妃,也不能就这样放任着格根塔娜到茂妃那里立规矩——这不是把茂妃给单拎了出来,如此显眼地放到了与皇後比较对等的位置上了麽?眼下是没有什麽威胁,却未免给舆论造成一种错觉,错觉着错觉着,就要有麻烦。书%客)居*

此风不可长。

格根塔娜也不是什麽规矩都不懂的人,即使自己不懂,嬷嬷们也会提醒。格根塔娜也日日往淑嘉处报到,淑嘉对她这一条也是比较满意的:性子软一点没关系,拎得清楚就行。

这天,正好遇上一件事情。一年都过了一大半了,又一件事情提上了议程。

高三燮作为内廷总管过来向淑嘉汇报:“今年曾放过一些年过二十五的宫女,後因内务府挑出来的人手不足,承主子娘娘懿旨,按年纪从大到小的放,还有些年过二十五而未满三十的没有放出去。自今年起,内务府从包衣里挑宫女子从头一年秋季开始挑选,择选完毕,再教规矩,到了冬天就能听使了。一开春儿,就把到了年头的宫女再放出去。奴才等拟了到龄的宫女子的单子来,请主子娘娘示下,哪些放丶哪些不放。算好了人数,内务府好挑人。”

淑嘉略一寻思就道:“单子放下,我慢慢儿地看,”复对正在她这里聚在一处说话的女人们道,“我记得茂妃丶谦嫔处还有到了年龄的,你们回去看看,留谁丶不留谁,明儿报上来。现在就去罢,我等着信儿呢。”

茂妃与谦嫔起身告退这,茂妃正等看一眼儿媳妇,示意她跟着一起走,也好顺便教她一点挑人的小窍门,又听得皇後道:“老二媳妇和格格们那里的丫头就没有超龄的,这个我知道,你们留下来,帮我参详一下。”

家务事,小老婆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儿媳妇可以。

茂妃只得与谦嫔退下。

淑嘉又说:“太皇太後那里丶太妃们那里,恐怕也有到年岁的,明儿我亲自去说去,”示意大格格上来,“你来念一念,这里都有些什麽人。”

大格格上前,接过了本子,一个接一个地念着,某处殿阁当差之人某氏丶多少岁丶其父为何人……

淑嘉听着,时不时点评一两句:“这一个,听她父亲的职衔,家里当是过得去的,早些放出去,倒好说门差不多的亲事,放得晚了,就不好说了。”丶“这一个,家中日子倒是紧紧巴巴,出去也未必嫁得好,如果她自己愿意留下来,倒能留,领一份子钱,也好补贴家里。”

最後总结:“法理不外人情。能都照顾到了,就照顾一下子,也不是什麽难事。只要她们自己守规矩,也不必去难为。何苦不做个好人?”也是少结一个冤家,省得日後千里之堤溃于蚁xue。

格根塔娜在心里比较着皇後与茂妃的不同,要知道她自己也是做人正妻的,这出发点就不一样。茂妃更多是从关心儿子的角度来想事儿,处理事情的出发点也是她那个小院子的得失,二十年的习惯,一时难改。两下对比,倒是皇後的做法比较合乎格根塔娜自身的发展了。

格格们用心听着,年长的几个就注意借鉴吸收,乌云珠有些半懂不懂的也跟着点头。淑嘉笑了,说是封建**主义,还是要顾及到下位者的感情和利益的。这世上有敢勒皇帝脖子玩儿的宫女,出卖後妃就更不在话下了。给每个人一个盼头,立一个榜样,让大家知道,跟着你混,就会有好下场,原本不是死心塌地的人,也会站在你这一边。

希望她们能想得通才好。

淑嘉在高三燮上报名单的次日,在给太皇太後请安的时候就向太皇太後禀告了此事。太皇太後精神越发短少了,眯着眼睛,享受着宫女的按摩服务:“这些个事儿你看着办就好,哪里用跟我说?”

淑嘉道:“那也不能越过了您去。”

“你办事儿,我从来都是放心的。”太皇太後更懒得动脑筋了。

淑嘉继续陪笑道:“这样得了,您就说您身边儿谁是必得留的,别到时候给您换了。”

太皇太後想了半晌,掰着指头数了一回,淑嘉听得很是无误,老太太几乎把她身边的人念叨了个遍。

成,那就一个都不换。

接着,淑嘉又让各位太妃丶太嫔定一定必须要留的人员名单。这些人也都聪明,以往三十岁为界的时候,留下来那是恩典,省得出去了没个着落。现在二十五岁就放归,还能抓着青春的尾巴嫁个相对不错的对象,大部分人留下来那就是结仇。

衆太妃丶太嫔纷纷表示:“到了年纪的就放了。”除了一二人,知道身边某人在外面的亲戚都靠不住了,才请求留下某一宫女,直到她变成嬷嬷,又可接旁的差使了。

由于年龄差的问题,这两年注定要放出比往年多很多的宫女,内务府也要在准备各种先帝丧仪相关事务的同时花更多的力气丶挑选更多的替补。即使淑嘉执行了承包责任制,谁宫里的人谁负责,馀下的人员还是耗费了不少时间,等名单拟定,已经是小半个月过去了。

接着,有女儿待选的包衣人家又开始活动了。

因为要补的人多,中选的概率就大,这是个基本常识。如果你家女儿是去当粗使丫头的,很多人家大概就不愿意,有门路丶日子过得好的,就想方设法求个恩典免选。

但是!现在宫里可不是康熙朝的时候,一堆主位,谁也不比谁高贵,谁都能说得上话。现在有了正经的主子娘娘,想求情?跟宫妃说了没用(宫妃也少),到时候皇後一句话,你照样玩儿完。

这真是件愁人的事儿。本来呢,到皇後娘家去转一圈儿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他们家顶着丧事儿,不好入宫。赫舍里氏也是可以去求一求的,效果就不好说了。还有福晋们的门路也可以走上一走,成功的概率大概会更低。

怎麽办呢?就在衆人都犯愁的时候,已经有一个人,抄了近路去了皇後那里,并且游说成功了。

————————————————————————————————————————

却说,密太嫔是个小心的人,入宫二十来年,颇得圣宠却老实本份。一半是性情,一半也是认清了形势——康熙再宠她,儿子生了三个,位份上也一直按着她。所以她办事儿,求个保底就好,不肯再张扬。

密太嫔生日,已经被召回的李煦一家的先头部队抵京了,当然要送寿礼为贺的。押队的是李煦之子,外男见不到先帝遗妃,家眷倒是进来磕头了,对密太嫔提了一个要求:“家里女孩子养得娇惯了些,不懂规矩,恐冲撞了贵人,还请密主子照拂一二。”

临行前,李煦有命,孙女儿就不求恩典免选了,入宫也好,但是请求密太嫔照看一二。密太嫔的儿媳妇是皇後的妹妹,必然要走皇後的门路,这事多半会成,如果皇後出手留下了人,也不会过于苛待,孩子的前程就来了。

密太嫔听说不是求免选的恩典,也是放心:“如今雍王掌着内务府,管得严,要是求免,我说不上话,要是照顾,我在宫里,总能想想办法的。”

收到一个不算难的请示,密太嫔松了一口气,就怕问题太难,她帮不上忙。第二天就跟儿媳妇讨主意:“我有心把这孩子要到我跟前来伺候,并不用给旁人添麻烦,你看可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