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366小说>非主流清穿 > 又是一年春来到(第1页)

又是一年春来到(第1页)

又是一年春来到

居&

官员哭不哭的,不是胤礽关心的重点,他只管事情的效果,至于是不是骂声一片,他老人家已经想好了祸水东引的法子。居&他现在要操心一件事情:重新审视官员尤其是各地督抚,以及朝中有潜力成为“循吏”的人,为推行新政作准备。

快要过年了,胤礽在乾清宫里拿出当年读书时抄一百二十遍的劲头儿划拉着“福”字。清宫规矩,过年的时候皇帝要写很多福字,颁赐各处。这是法定作业,你跑不了,而且估计要写上不止一百二十遍。

字儿是写得熟了的,不太用费脑子。胤礽手上机械地写着字,脑子里还在想着事儿。

抛开什麽农村剩馀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不谈,你要摊丁入亩,总得有人执行不是?

推行新政,重在执行。王安石变法,不能说出发点不好,王莽变法,不能说想法不对。难就难在执行上了。能力与思维不相匹配的结果只能是个悲剧。

你说新科进士?他们是後备力量,未来的栋梁,眼下却还不能拱上那麽高的地位。清查亏空可以用这些清流造制舆论,如果有合适的缺也可以让他们补上,但是督抚这样的重要位置,还是不能让这些官场新手来干的。

亲,你见过公务员招考从应届大学生里招省长的麽?开神马玩笑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合格的官僚也不是一天炼成的。不但要有处理政务的能力,还要有交际的能力,还得明白一些弯弯道道才好。好政策推行要是起来有那麽容易,胤礽自己也就不用这麽累了。

要说人选也不是没有,张伯行是一个,为人还算不错,官场上的许多毛病他都没有,要说他是完人也不至于,至少是个能用的人。胤礽还记得一个杨名时,是李光地的学生,康熙西巡的时候他出了一点小纰漏,但是总的来说人还是不错的,不过现在守制在家。

鄂海倒是循吏,也可用……胤礽陆续想了几个人,觉得如果是先试点的话,也就差不多了。

但是!剩下来的人就让他头疼了。眼下官员们,不论中央地方,都有一个特点:人无完人。有时候,大家形容人会用“白璧微瑕”来说,说实话,这样的人已经很不错了。大家都是正常人,谁不会犯一点小错?谁能一直十全十美?

胤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一个是一块白璧,那麽他手上的很多官员已经不是“微瑕”而是碎了一半儿了(碎的这一半儿一定包括节操),偏偏留下来的那一半儿还水润光泽……

真是恨死人了!手随心动,写坏了一张纸,揭起来扔到一边,定一定神,继续划拉。

先留着你们,有合适的人手再换了!也不用太久,顶多十年,必有能人出。胤礽恨恨地想,明年的春闱一定要好好挑一批人出来,而主考官,圣心默定的依旧是赵申乔。

当然,胤礽不会现在就揭晓答案。

舒一口气,今天已经写了不少了,放下笔,洗洗手。喝着茶,静静地出神:税制是一定要改的,但是具体步骤还是需要仔细商量的,试点省份也要仔细挑选。各衙门将封印了,开春之後首先要讨论的就是这件事情。

马齐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胤礽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心里还是有一点儿不以为然的。居&老臣子难免会把新君与先帝作一比较,康熙这座山委实大了一点儿,胤礽在政治上还算不得特别成熟。

好歹也算是可造之材,马齐心里嘀咕了一声,然後上报:“奴才等请旨。岁暮当祫祭太庙。又有,当遣官祭永陵丶福陵丶昭陵丶暂安奉殿丶孝陵丶景陵丶仁孝皇後丶孝昭皇後丶孝懿皇後陵。”

祫祭太庙当然是胤礽自己去的,下面的几个陵却是要派人去的,马齐也列好了备选名单,胤礽拿来一看,也都还恰当:“就照这个办。”

马齐又道:“外藩蒙古之科尔沁丶鄂尔多斯……翁牛特丶喀尔喀丶巴林丶敖汉丶阿霸垓丶喀喇沁丶土默特诸王丶贝勒丶贝子丶公丶台吉等已抵京。”这是要赐宴的,还有,过年也是要发他们红包的。

胤礽额角跳了一下:“知道了。说起暂奉安殿。孝庄文皇後的万年福地已择好了,叫内务府与礼部丶工部营建吧。”

孝庄到现在还没入土为安呢,康熙那会可能是舍不得把祖母就这麽埋了。到了胤礽这里,不埋不行了。

孝庄没有迁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倒不像是野史里说的那样有故事。这事儿孝庄有遗命,接下来开会讨论也通过了。从葬法上说,卑不动尊。夫为尊,皇太极死了几十年了,为了孝庄回葬,再把他的坟扒一扒,塞一个人进去?也不合适。孝庄也想看着儿孙。

如果硬要说孝庄真有什麽“儿女私情上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皇太极旁边儿还躲着一个海兰珠。[1]

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省钱也不能在这上头省,马齐领旨。

————————————————————————————————————————

与一脑门子官司丶算计的前朝不同,後宫还是很河蟹的。

其实旗人在守丧上更注重排场,而有些礼仪上就显得比汉人轻得多,後宫如皇太後处的宫女已经换上了颜色鲜艳的衣服了。大家张罗着贴福字,挂门神,挂着长得像挽联一样的对联儿……倒也热闹。

淑嘉手上捏着一份单子,是胤礽给的。拜这张单子所赐,她的“本朝重臣与世家新生代家主资料库”得到了更新。胤礽的本意是给她作挑选儿媳妇参考之用,衆所周知的原因,秀女们的爹不可避免地上了名单。

淑嘉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在正月里接见命妇的时候,如何安排一下让她们把女儿带过来。现在这件事情上头,她已经能拿四分主意了,另六分里有五分归胤礽作主,其他人的努力共同占一分。

难过,非常难过!

儿子必须通过完婚来证明他的成熟,但是……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在决定帝国的未来女主人。准婆婆的小心眼儿扰得淑嘉不得安宁。太皇太後现在形同架空,淑嘉知道自己没坏心,且太皇太後不争。万一弄一个把自己扔到一边儿的儿媳妇儿来……

扫一眼单子,佟佳氏是彻底不见了,钮祜禄氏里倒还有一个,还有几个瓜尔佳氏,此外董鄂氏等“着姓大族”也赫然在列。淑嘉还在名单里看到了汉军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年遐龄之女。

上一回大挑,指婚比较仓促,十三岁的小姑娘都让先回家了,留着这一回再挑,年遐龄之女年氏正在其列。

淑嘉对着名单出了一会儿神,不至于吧?年氏怎麽看也不像能够入选太子妃的啊?

晚饭後就问胤礽:“这个年氏,有什麽特别的地方麽?要给弘旦?”她算是比较关注年氏的,上一回看的时候,只是觉得她是个水灵灵的小姑娘,相貌不坏,然而看起来像是有些柔弱,不是标准儿媳妇相貌。

胤礽道:“你看着要是可意,可留给弘旦作侧室,”弘旦明年就十七了,先指侧室也没什麽不妥,“若有不如意处,也不要太冷着了,我另指给旁人就是了。年氏一门倒有几个可用之材。”嫁妆应该也很丰厚的,算是比较不错的奖品。[2]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