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的生意愈红火,小小的堂食区域在饭点总是座无虚席,甚至门口还常有人排队。
石墩已经能独当一面,切菜、备料、招呼客人越熟练,但李明亮依旧忙得脚不沾地。
他注意到,有不少附近写字楼的熟客抱怨过来一趟不方便,打包带走口感又差了些。
“珠珠,我想试着做做外卖。”
晚上盘账时,李明亮跟何珠商量,“就做周边这几栋楼,我看需求不小。”
何珠放下手里的书,表示支持。
“这是个好主意,能拓宽客源。不过得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送餐的人手,二是怎么保证送到客户手里时,味道和口感不打折扣。”
“人手好办,”李明亮显然已经想过,“再雇一个专门送外卖的,忙的时候石墩也能搭把手。至于口感……”
他挠了挠头,“卤煮还好,汤和料分开放问题不大。就是炒粉,闷久了容易坨,口感会差很多。”
这个问题困扰了李明亮两天。
他试验了好几次,调整炒粉的湿度、尝试不同的包装,效果都不理想。
最后还是何珠给出了个主意。
“能不能把火候炒得稍微轻一点点,然后搭配一个简易的自热包?或者,用保温效果更好的包装?”
李明亮受到启,跑去市场转悠了半天,最终选定了一种带隔热层的保温打包袋,虽然成本高些,但能有效维持温度。
他又反复调整了炒粉出锅的火候,确保在保温袋里“闷”上一小段路程后,口感恰好达到最佳。
很快,店铺玻璃窗上贴上了醒目的红色告示。
“李记卤煮炒粉,开通周边外卖!电话预定,送餐上门!”
李明亮新雇了个叫小马的年轻小伙,人很机灵,对周边路段也熟,主要负责送餐。
为了方便接单,何珠还给店里配了一部专门的手机,铃声调得响亮。
外卖业务开通第一天,电话就响个不停。
“李记吗?我xx大厦o,要一份卤煮,一份炒粉,多加辣!”
“你好,xx公寓o,两份炒粉,一份不要葱,送到楼下保安亭谢谢!”
小马骑着电动车,载着特制的保温箱,开始在周边的楼宇间穿梭。
石墩在店里负责接电话、打包,李明亮则专注灶台,保证出餐度和品质。
一开始也出了点小状况。
有次小马同时接了好几单,送餐顺序没规划好,导致最后一单的炒粉口感有些差了,客人颇有微词。
李明亮知道后,亲自带着一份新做的炒粉上门道歉,并退了款。
回来后就和小马一起研究如何优化送餐路线,高峰期甚至限制接单数量,宁可少赚,也要保住口碑。
何珠周末有空时,也会来店里帮忙。
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简单设计了一个订单记录表格,方便追踪和管理。
看着李明亮在灶台前挥汗如雨,却又眼神亮地跟小马讨论如何更快送达的样子,她心里充满了欣慰。
外卖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成为了店铺收入的重要补充。
更重要的是,李记的名声通过这份份热气腾腾的外卖,传到了更远的地方,吸引来了更多的新客人。
晚上,李明亮数着当天外卖带来的额外收入,虽然疲惫,却掩不住笑意。
“珠珠,照这个趋势,咱们明年说不定真能考虑把旁边那家空着的铺面也盘下来,扩大一下堂食的地方。”
何珠看着他被烟火气熏得微红却充满干劲儿的脸,笑着点头。
“一步一步来,先把眼前做好。不过,我相信你肯定行。”
小小的店铺里,卤香四溢,电话铃声、炒锅的碰撞声、外卖员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李明亮的事业,正随着这一份份外卖,驶向更广阔的地方。
这晚打烊后,小院里的灯亮得比往常更久一些。
李明亮没有像平时那样急着清洗灶具,而是和何珠一起,将那个锁着账本和欠条的小铁盒捧到了桌上。
空气中还飘着卤煮的余香,但此刻弥漫在两人之间的,是一种更为轻盈振奋的气息。
李明亮打开铁盒,里面那本记得密密麻麻的账本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
他拿起一叠厚厚的有些皱褶的欠条,最上面是王哥那张,下面还有刘叔、张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