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366小说>扶弟魔家的女婿 > 8090(第16页)

8090(第16页)

陈老板也没法,坐在镜子面前擦了脸,雪花膏和珍珠膏都用上了,脸、脖子、手都擦完了,也跟着上了床睡觉。

庄民国现在也有看报纸的习惯了,送信的邮差隔三茬五要路过,就给他们把报纸带到厂里。

这是“女厂长”庄秋要求的,说他们现在也是建筑公司的股东了,也要做什么呢?看报纸。

庄民国指着报纸上报道的给她看:“你看人家海市,前年开了个自选商场,去年还看了个粮油自选商场。”

陈夏花还没在省城里听说过自选商场,“自选商场是什么?”

庄民国说的,“就是不要票。”

他们现在购买一些小商品也可以选择在供销社拿票买,也可以在外边摊子上买,但一些大件、粮油还是要在供销社买。

这些是要票的。

陈夏花听得眼前一亮:“不要票,油粮都不要票了?”

庄民国是按照上辈子的经历跟她说的,“我觉得以后可能不止是油粮不要票,可能这些大件也不要票了,你看现在外边的摊子,卖面的,卖馒头包子的,卖衣服鞋子的,卖零嘴的,还有我们作坊出的小商品,都不要票买了,这些人能做出来衣服鞋子,还榨不出菜油来?”

反正几十年后买东西都是谈钱了,没有谁买东西用票的。

庄民国还记得,票据彻底取消还要等好几年,但早在取消的前几年,就已经形同虚无了,那时候自选商场是没了,沉寂了两年,但开始出现了代替自选商场的,叫“超市”。

超市火了起来,街道上到处都是贴的招牌,写着某某超市,这是小超市,也叫小门市,随后就出现了“大超市”,国外的大超市进驻了。

庄民国也就是这一说,他也没想到他们家的陈老板没几天又去买了个地皮。

陈老板说的,“放着,以后盖商场。”

90、第90章

是以后,不是现在。

陈老板这样跟工人同志解释的:“省城两间房租一个月就是五块,这个地买了就算不盖商场,还可以盖房子租出去,像梨花巷的房子,一年几百块,几年就挣回来了,去年还是五块,今年听巷子里的大妈说又涨了一块,六块了,以后就是白挣的了。”

陈老板算盘打得啪啪响,她早就算出来了,租房子最挣。

他们家里,现在第一门挣钱的是作坊做的小商品,苗子地,工资、水果,房租还排不进去,看着不起眼。

陈夏花看到人家盖的楼房的,二层小楼三层小楼,几层小楼光是房间都十来间,占的地盘还不大,这都是家里的自住房,房间没建多,要是跟城里那种筒子楼一样盖房子,得多出好几间,放城里租出去,得多十来二十块。

等家里另外两套房子盖成楼房了,要是一租出去,以后每年光房租都要跟苗子地的收入差不多了。

比工人同志挣一年的工资还多。

陈老板这回买的地皮是跟姜辰的建筑公司买的地皮挨着的,就隔了一条巷子,姜辰那边买好了地,但是没打算现在盖房子,建筑公司现在还是接的厂子里的家属楼。

盖完家属楼,还有私人的小楼房。

陈夏花举了例子给庄民国看,其实这个道理庄民国不是不懂。

几十年后那些炒房的不是就这样么,知道房价要涨,专门投了买房、卖房,赚取这其中升上去的差价,像庄民国,他出去打工的时候,一个工地的工友也有说叫他买房的。

那时候他家里有两三万的存款,都是平时省吃俭用挣下来的,要留着给儿子缴学费,留着家用呢,工友叫他买房,庄民国怕贷款了以后还不起,他保守惯了,前几年日子多苦啊,一套房子要□□万,他手上那点算什么。

想等着以后有钱了再买。

结果等他挣上这□□万了,这点钱还是只够付首付,还是偏远的地方,以前看过的地区现在都是中心地区了,他连首付都付不上的。

没房的要去城里打工就只有租房,但租房的房租也涨得高,每年都要涨,大部分人租房其实都没安全感,觉得那是别人的房子,要是房东不租了,把人赶了出来,就无家可归了,要搬房又是劳心又劳力。

别人的房子,还不能想动去动,多添置了家具,就怕不租了以后搬家麻烦,什么都是凑合用一用,以后还好,租房子还要签条子,房东不敢随便把人撵出去,更早些年还当真发生过这种事的,房东耍浑,说不租就不租了,那才叫人怄得很。

庄民国以前在工地上也是跟人租过房子的,不是每个工地都是盖了工棚,有些工地把工人给安排进租的破房子里头,就两间卧室,要住十来个工友,说是“大通铺”,人多了,住起来也不方便。

庄民国就是因为自己经历过,才想着买套房子,让两个儿子以后不用走弯路,去跟人挤房子租,去为了买房子付首付烦恼发愁。

陈老板直接买了块地皮来。

两个儿子以后在省城住哪里是不用操心了。

陈夏花对庄民国说的这个“自选商场”很是有兴趣,她也跟着学起了看报纸,有时候忙起来,还会叫庄玉林他们兄弟读一读。

陈老板倒是想现在盖个自选商场出来,但没办法,家里现在没钱了。

存下来的钱都买了房子,买了地皮,家里的花用就是庄民国的工资票据,和作坊的小商品、首饰批发。

读报纸是有好处的,像庄玉林他们这种学生读报纸,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到各地发生的大小事件,上了初中后,庄玉林的作文就不写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工人爸爸、好妈妈了,老师布置的作文,写我的家乡,他会写家乡现在的变化。

从人的精神面貌,街道繁忙,产业,开始叙述,都是他亲眼见证过的,从邱老师教他的“切身体会”中的景物转到了更大的格局上。

教他的语文老师周老师还夸他,“有灵气。”

还有从报纸上读到的事,他也会写上去,比如上个月广市下边市里就成功发行了首张银行卡。

这是国内外第一张,报纸上还刊登了银行卡的样貌。

初一的小同志们都不知道银行卡是什么,连不少老师都没看过报纸,也不知道银行卡是什么,庄玉林说的,“报纸上都说了,这是第一张银行卡,什么是银行卡,应该跟存折一样吧,就是比存折更方便。”

他比划了下在家里看过的存折模样,以前存款都是用存单,存折还是前两年家里才换的。

有小同志还是一脸不解:“存折又是什么?”

不是每个家里都有存折的,而且家里的“贵重”东西,一般家长也不会跟孩子透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