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四日,凌晨四点。
北平郊外的夜色浓重如墨,空气中弥漫着暴雨过后泥土的腥味和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永定河水在远处低沉地咆哮,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八十八军前敌指挥部里,烛火摇曳,映照着一张张凝重而疲惫的面孔。
何志远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手指沿着永定河防线缓缓移动。参谋长周卫国站在他身旁,低声汇报着最新情报:
“军座,综合各方消息,日军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的炮兵部队正在向廊坊和通州方向集结。我们的侦察兵现,至少有四个重炮联队的番号出现,包括他们新调来的式o毫米榴弹炮。另外,天津方向的铁路运输量激增,估计是在运送弹药。”
何志远沉默片刻,问道:“空军侦察有什么现?”
“今早雾大,侦察机无法起飞。但昨晚的航空照片显示,日军在张家湾一带修建了新的炮兵阵地。”周卫国指着地图上的几个标记点,“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现了大规模工事活动的痕迹。”
这时,通讯参谋急匆匆地走进来,递上一份电报:“军座,南京急电。”
何志远接过电报快浏览,脸色愈凝重。电报是军政部长何应钦亲自来的,内容简短却沉重:据可靠情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已下达总攻命令,预计在小时内对北平动全面进攻。要求八十八军务必坚守待援。
“看来,这场风暴是躲不掉了。”何志远将电报递给周卫国,“命令各部队,立即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清晨六点,天色微明。
何志远召集各师旅长召开紧急作战会议。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师师长张汉卿先言:“军座,我师前沿阵地已经加固完毕,但永定河沿岸的工事经连日暴雨冲刷,部分地段出现了坍塌。工兵营正在全力抢修。”
“必须在日军进攻前完成所有工事加固。”何志远语气坚决,“特别是防炮洞和指挥所,要能承受重炮轰击。”
师师长刘振华接着汇报:“我师防线相对稳固,但担心日军可能从侧翼迂回。建议在龙凤山一带增设一道预备防线。”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各部队主官详细汇报了战备情况,提出了各自的需求和担忧。何志远认真听取每个人的言,不时在地图上做出标记。
“各位,”最后,何志远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日军这次是来者不善。但我们八十八军也不是好惹的。记住以下几点:第一,保存实力,不要与日军硬拼火力;第二,灵活机动,充分利用地形优势;第三,密切配合,各部队之间要保持畅通联系。”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更加沉重:“这一战,可能会很惨烈。但我们要让日本人知道,中国军人不是好欺负的。散会!”
上午十点,何志远亲自巡视前沿阵地。
他先来到师三团防守的永定河大桥地段。阵地上,士兵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最后的工事加固。一个年轻的工兵中尉看到军座亲自前来,急忙跑过来敬礼。
“报告军座,我们在桥头堡阵地新增了三个机枪巢,并且埋设了反坦克地雷。”
何志远仔细观察着工事布局,问道:“防炮洞挖了多深?能承受多大口径的炮弹?”
“报告军座,主要防炮洞都深达三米,顶部用圆木和沙袋加固,应该能抵挡o毫米以下口径的炮弹。”
何志远点点头,又详细询问了弹药储备和食品饮水情况。当他看到一个士兵正在检查一挺g机枪时,走过去问道:“这挺机枪性能如何?”
士兵立正回答:“报告军座,性能很好,就是子弹消耗太快。”
“放心,子弹管够。”何志远拍拍士兵的肩膀,“关键是要打得准,节约弹药。”
巡视完前沿阵地,何志远又来到重炮旅的隐蔽阵地。旅长赵承绶亲自陪同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