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业,自当在其中取。”
“老师,我觉……帝国不会安稳太久的。”
“立下功业的机会,不会太远。”
“……”
功业!
满腹才情,无处施展,自是一件令人不悦之事。
立下功业,非一时之想,而是近年来就在细细思忖的一件要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欲要立下功业,自然要早早图谋之。
自然要早早准备之。
非如此,待良机到来,如何能够快速抓住?
战场上的兵道,也是一样。
看似战事在一场场冲突中决定胜负,实则,辨析春秋岁月一来的一场场战事,许多结果,在没有开战前就已经注定了。
秦国攻灭六国,是必然的结果。
至于在结果中出现的一二波折,是正常之事,结果……是无法避免的,是肯定出现的。
三晋之国,荣光早已不在。
楚地,老世族尾大不掉,国君王族、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同秦国抗衡。
齐国!
首鼠两端,欲要置身事外,实则……在做出那个决定的一瞬间,齐国就已经沦亡了。
齐国之所以为齐国,之所以在齐鲁盘踞千百年。
有其存在的根基。
而那些根基撑持它成为一个千乘、万乘之国不难,欲要在十余年前同秦国抗衡,已经不够了。
三晋沦亡,楚国不在,齐国……图存?已经没有外在援手之力,已经没有了机会。
若是齐国在秦国东出之际,就不住伸出援手,或许,结果还是一定的,但……肯定不会让秦国的战事那般顺利。
老师常言——兵胜于朝廷。
这一点……自己也是认同的。
一场战事,从来不是单独的事情,从来不是将帅兵士的事情,是国之大事。
既然是国之大事,那么,影响一场战争的胜负因由就多了。
纵然将帅有无双谋略、兵士有魏武卒之凶悍,若是没有足够的粮草辎重,如何可以取胜?
若是没有清明有序的朝廷,若是如当年的赵国朝廷一样,哪怕廉颇、李牧等人再如何惊艳,可以挽救赵国?
不能够!
根本不能!
韩国也是一样。
国小兵弱,哪怕国君、文武群臣一体一心,也是无用,在秦国铁骑面前,也只有一个结果。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老师对于兵道的总结而论,自己亦是认同,亦是认可,战事从来不是孤孤单单的。
正因为不孤单,才需要多做准备。
利用可能用上的手段,将战事的结果一点点的推向胜利,此般,开战之时,就轻松了。
功业!
也是一场战事。
自己要立下什么功业?
要走什么路?
自己的才学如何?
自己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