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这个没用的药人!
各种磋磨落在徐玉的头上。
那段日子苦不堪言。
寒冬腊月,叫她站在院里立规矩。
心里想着,叫这无用儿媳赶紧死了,给她儿子陪葬下去伺候。
徐玉以为,自己怕是活不到春天时。
转机终于来了。
媒人带着五十两银登门。
王秀才的娘想说他们是规矩人家,有讲究的规矩。
但她终究说不出口。
王秀才死前,家中银钱消耗一空。
她年纪大了,孙子年纪还小。
王秀才的老娘心中也时常惶恐,她能不能养大这两个孙子,将他们教养成才。
看见面前白花花的银子,她终究还是妥协。
她相信儿子在天之灵也会谅解。
于是在媒人带来的放妻文书上,按下手印。
徐玉的嫁妆已经是什么都不剩了,走时只有一个小包。
媒人领着她出了门,她在转角处看见了落了满身雪的大夫。
王秀才的娘也瞧见了。
站在门口破口大骂,上前撕扯。
得了中人钱的媒人不是省油的灯,上前阻拦住,叫徐玉快走。
徐玉跌跌撞撞的往前走。
第一次不是任何人的催促,是她自己的意愿。
大夫过来接。
把徐玉背在了背上。
大夫说他妻子早年死了,他会堂堂正正让徐玉过门。
大夫把徐玉背回娘家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江南的雪落了他们满头满身的白。
流言蜚语
大夫他年长徐玉许多,对她心中存着诸多怜惜。
王秀才家娶徐玉时,婚礼简单又仓促。
大夫心中心疼徐玉年纪小,想要将她体体面面地娶进家中,也好在继子继女面前多几分体面。
而不是简单的,把这瘦巴巴的女子直接背回家中。
这是大夫的一份真诚心意。
这份心意本无错,错在低估人心之恶。
徐玉回家那日,满村的村民围拢着看。
徐家本不想叫徐玉进家门。
奈何大夫手中拿着王秀才老娘画押的放妻书。
又见邻人指指点点。
没得奈何,才放徐玉进了门。
徐家有丁点闲钱但无底蕴。
这样不上不下的家庭,自然因为家长本身就不上不下。
他若什么都不懂,会是一个心疼女儿的愤怒父亲。
他若是什么都懂,就会明白王家根本瞧不上徐家,才会如此磋磨嫁过去的徐玉。
偏生这位徐老爷子,见识全然配不上野心。
想实现阶级跨越,却不学礼义廉耻,而尽捡着糟粕学。
不教孩子读书上进,只将家中女孩当成男丁的踏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