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杜寒的设计里,一个班至少需十人,才能维持高强度持续作战。
此外,一个五人炮班若不脱离炮车尚能应付,一旦进入分解行军状态,别说背负炮弹,就连这大炮本身都无法携带。
目前杜寒手下仅有百余人,按此编制,他麾下全为,这显然不可行。
现存的各类铁材,大约能铸十门完整大炮及配套炮弹,剩余部分刚好可用于制作其他设想中的兵器与盔甲。
无论这些铁料如何获得,总不能闲置不用,即便人手不足,也只能先着手铸造大炮。
杜寒思索良久,未找到更优方案,最终只有一个选择——全员混合编组,除骑兵外皆为,彻底取消步兵编制。
如此一来,必须具备自卫能力,否则一旦遭遇建奴突袭,将沦为任人宰割的猎物。
杜寒迅速权衡各类武器,这种武器需为近战强效装备,且能在现有条件下大批量生产,如能便携最佳,即便不便携也能接受,平时置于炮车上,紧急时取下使用。
有了!底火不成问题,早期铜弹壳均为手工卷制,工艺上无碍,唯独产量是个挑战。
钢材品质尚可,但要加工成长枪管几乎不可能,反倒是膛线远比多数人预想的容易,懂原理后手工即可拉制,那些所谓的穿越者之所以研发出诸多不切实际的怪异方式,只因他们缺乏认知。
古时英国人便能通过手工方式钻制炮管,这很困难吗?试试卧式镗床就知道了。
其实都不复杂,难点在于规模化量产。
天色渐暗,杜寒将李政、王函、徐铁匠、刘汉及几位擅长技术的人聚拢,着手安排自己下一步的计划。
杜寒率先提出打造兵器的事宜,他绘了几幅草图,吩咐铁匠依据这些图案制作铠甲与头盔。
他并未沿用繁复的设计,而是采用了前后两片完整的钢板胸甲,与头盔一般,直接铸造成型。
然而,这要求极高的铸造技艺,即便铸好还需打磨边缘,模具是否能够合乎标准仍是未知数。
就钢材状况而言,这类胸甲约重十五斤,但其防护效能远胜过那些沉重许多的现行铠甲。
至于,杜寒拿出了一种完全区别于现有的设计,众人看见后均感惊异。
仅凭图纸,众人就能感受到此细长弯刀所散发的咄咄逼人气势。
众人都见识过倭刀,而这一款显然更具侵略性,且在凶狠中隐含着灵巧之意。
杜寒的这张草图绘制得极为详尽:弯刀全长一百零五厘米,刀刃长度为九十厘米,刀身宽度为三点五厘米,重量为三斤。
弯刀刀身自始至终保持均匀宽度,两侧各设一道深弧凹槽,刀尖如刺,刀背前端形成极为锐利的尖端,这种设计特别适用于刺击。
刀柄有两种样式,一种无护手,另一种则带有护手,握把依照手型设计以便于抓握。
握把末端设有一小孔,可系上一条刀绳,使用时套于手腕,以防弯刀脱落。
同样由于钢材的改进,弯刀无需再耗费精力进行锻造,只需铸坯打磨即可。
当将草图交付给许铁匠时,杜寒特意再次叮嘱道:“你铸造弯刀时务必严格按照尺寸进行,不可轻易改动刀的弧度与宽度。”
“属下明白,请百户放心。”
许铁匠接过草图,表面虽回应得不错,但心中却不以为然,刘汉等人也显得颇为随性。
他们皆为制刀老手,认为些许偏差并无大碍。
大明的制式为雁翎刀,尽管外形大致相同,但每位铁匠在制作过程中都会有所差异,也未曾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