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书紧走几步,“不要急,从梅城下来的船,要申时才到。”
蒋桂枝头也不回,认真地回道,“过去逆流才是申时,从梅城过来是顺流,哪用到申时,加上现在又涨水了,快得很,昨天的船在未时三刻就到了。”
刘同书张了张嘴,没有说话,打三天前开始,蒋桂枝就来码头等船,前几天都是未时出门,今天却是刚吃了早饭,还在巳时,就跑出来等船了。
两人走到镇上,风开始急了起来,刘同书看了看天色,有些紧张,“桂枝,看来今天的雨不小,我们先回,等雨过了再来也不迟的。”
“哎呀,你不懂的,”蒋桂枝把头掉过来,漆黑如墨的眼珠子发着光。
“家里已经关了半个月了,湿气这么重,搞不好都长霉了,我得先回去洒扫干净呀!”
前头就是草市,看着天色不对,商贩们也都骂骂咧咧地着手收摊了,蒋桂枝走到一个卖饴糖的伞下,敲了五文钱的饴糖,递给刘同书。
刘同书都来不及吃糖,催着蒋桂枝,两人紧赶慢赶着回到沙湾村。
“哗哗哗……”
过不多时,屋顶上传来密集的声响,黑黑的瓦片如同一件庞大的乐器,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敲击着,纷繁嘈杂。
刘同书爬上阁楼,到李步蟾的书房读书,蒋桂枝久未归家,烧开一锅开水,给刘同书泡上茶之后,就开始忙碌起来。
两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雨小了下来,但天还阴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变大。
蒋桂枝叫上刘同书,两人又往码头走去。
大雨过后,路上尽是泥泞,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好容易走到资水河边。
不过两个时辰,资水却猛然阔了很多,雨丝还在不停地洒落,给河面滴出无数浅浅的小窝,又让资水涨大了一丝。
刘同书摸了摸潮湿的头发,有些发愁,“桂枝,不如我们先到镇上,那店铺外的檐下可以避雨,也可以看到码头。”
蒋桂枝想了想,“也行,等看到有客船靠岸了,再过来码头这边等小蟾。”
两人到镇子边缘寻了一家店铺,找个能遮雨的地方站定,往河上望去,河面上雨气蒸腾,船只或隐或现,瞧不分明。
等了许久,未时已经过去了,天色更加晦暗,眼见着大雨就要来了。
刘同书看着阴云,嚼着饴糖,又一次劝说蒋桂枝回去。
“我不回去!”
蒋桂枝垫着脚伸着脖子,努力地往河心眺望,声音有些哽咽,“今天的客船还没来,也许是因为风雨延误了!”
刘同书还想再劝,眼角却映入一张帆影,那张帆影如同轻巧的紫燕一般,在烟波中穿过,往码头这边靠来。
“船来了!”
“小蟾回来了!”
刘同书见着了,蒋桂枝也见着了,两人一声欢呼,就往码头奔去。
就在他们奔跑之间,一柄铁锚定在码头上,客船稳稳地靠定,一群人从船舱里出来,最后是一个小小的身影,向船家躬身致谢之后,撑开一把黑布伞,从船板上跳上了码头。
到了码头,蒋桂枝反倒放慢了脚步,只是定定地看着前方那个身影,目不转睛,生怕那人突然就不见了。
刘同书脱下斗笠举高,完全不顾绵绵细雨,纵声高呼,“小蟾……小蟾……”
那个撑伞人听到呼声,将伞一偏,便看到了码头边的蒋桂枝,披着蓑衣,斗笠向后仰着,跟着小小的渔婆似的,脸上带着笑,想给自己一个美丽的笑脸,眼泪却不由自主地从笑脸上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