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元宝,分为大元宝和小元宝。
大元宝重五十两,是官方的标准银锭,称为“宝银”,形如马蹄。
小元宝重十两,形如锤头。
李步蟾在长沙得到的便是两锭大元宝,这两锭元宝的外表并不光滑,而是有着细细的纹路,一层一层,犹如水波荡漾而皱起的涟漪。
这是官府在铸造银锭之时,为了保真,而在元宝的外沿刻意浇铸出来的,只有纯度在九成以上的银子,才能在浇铸之时产生这样美妙的纹路,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元宝,被称为“纹银”。
“云南闸办银课……内官监太监山寿内官内使童海来伴阮存……监察御史秦献给事中蒋辅……高树场听选官龙伦王度……三司委官洱海卫指挥佥事夏良等……宣德七年三月六日银匠作头何况铸……”
元宝内面刻着工整的铭文,蒋桂枝不顾光照有些昏暗,瞪圆了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着。
这是标准的官银,通过铭文,不但知道铸造的时间地点和工匠,还明确记录了督办的内官监太监、监察御史和地方官员,相当严谨。
李步蟾笑眯眯地吃着烤鸡蛋,任凭小丫头翻来覆去地把玩着两锭元宝,不去打断她那朴素的快乐。
等鸡蛋吃完了,蒋桂枝终于舍得把元宝放下了,李步蟾这才将长沙之行说给她听,说了和石安之下棋,在路上读书,去察院申诉,最后说了天心阁对联。
知道了这两锭大元宝是李步蟾用八个字赚回来的,蒋桂枝满眼都是小星星,让李步蟾细细地说了一遍城南书院的故事。
“东野侍讲?”
蒋桂枝这时心情特别好,吃吃发笑,“怎么还会有这么奇怪的姓氏呢?”
“这不奇怪的,”李步蟾让蒋桂枝把元宝收起来,“有的姓氏是指地为姓,记得我跟你说过东郭先生南郭先生么,就是这么来的。”
李步蟾用火钳拨了一下火塘,让火光亮了一点,“在自己居住之地,前面加一个方位,就成了复姓,郊野之东,便为东野,除东野而外,还有“西野”“南野”“北野”。
城郭之东,便为“东郭”,除东郭而外,还有“西郭”“南郭”“北郭”。
“南宫”也是如此,宫阙之南,便为南宫,除南宫而外,还有“东宫”“西宫”“北宫”。”
“……”
听李步蟾娓娓道来,蒋桂枝听得津津有味,小脸上满是“我家小蟾是天下最厉害的小蟾”的表情。
闲扯了一阵,火塘的火也渐渐暗了,李步蟾寻思着说道,“桂枝,过一阵我们恐怕又要搬家了。”
蒋桂枝抬起头,想了想,“是因为里老么?”
一直以来,沙湾刘氏跟他们虽然不太对付,但还是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然而这次借金轮禅院之事发难,之后恐怕会有波澜了。
“是,也不是。”
李步蟾把火塘的火给堆了,屋里只剩下一盏油灯在“毕剥”发亮,“他们固然有些麻烦,但最重要的,还是想去县城读书,这里还是太小了!”
“这些大事,我听你的。”
蒋桂枝出去拿来一个盆,从火塘上的锅里舀出热水,让李步蟾洗脸洗脚。
夜已经深了。
屋外的雨也歇了,不时有风掠过竹林,带起一阵萧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