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见状,捋了捋胡须,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啊!”
孙武也抱拳赞叹:“前辈风采,果然不凡!”
韩非子闻言,连忙摆手,脸上露出惊讶之色。
“诸位可都是大才,特别是商鞅前辈,晚辈早有耳闻!”
他望向商鞅,眼中满是敬佩之色。
商鞅哈哈大笑,拍了拍韩非子的肩膀。
“哈哈,我只比你“古”那么一点,你若是多看看后世的历史书,便会发现诸葛亮似乎比我等还要聪明一点啊!”
诸葛亮闻言,连连摆手,扇子轻摇。
“低调,低调。”
一番寒暄过后,沈明渊正襟危坐,双手轻搭在案几上,严肃起来。
“韩非子,朕召你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他将近日地方上的奏报递给韩非子,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当前的治理困境。
韩非子接过奏报,仔细阅览,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片刻后,他将奏报放回案上。
“主上,臣以为治理之道,在于立法、明法、用法。”
“当前之困,根本在于法令不严、赏罚不明、吏治不清。”
韩非子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自己的治国理念。
“臣建议,重新制定大沈律法,明确赏罚标准,严格规范官吏行为。”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察体系,确保法令贯彻执行。”
“对于地方官员,实行责任制,所辖地区发生问题,必须追究其责任。”
沈明渊听得连连点头,心中越发欣赏这位法家宗师。
诸葛亮听完韩非子的建议,手中羽扇微微一顿。
“韩先生所言确有道理,但恐怕过于严苛的法制会引起民怨。”
“毕竟律法再严密,也难以顾及各种特殊情况,若一味求全责备,恐怕会适得其反。”
商鞅也拱手进言:“陛下,臣当年在秦国变法时就是因为过于严苛,才导致众怒难犯。”
“韩先生的方略虽然有理,但实施起来还需谨慎。”
韩非子听完他们的顾虑,轻轻摆了摆手,自信微笑。
“无妨,我有经验。”
“法度之严,贵在公平公正,而非恣意妄为。”
“只要主上坚定支持,臣必能建立起完善的法制体系,让大沈真正安定下来。”
诸葛亮眉头紧锁,还是忍不住上前一步,向沈明渊躬身谏言。
“主公,三思啊。”
“法家之道固然有其道理,但若过于苛严,恐怕会重蹈秦朝覆辙。”
“历史已经证明,单纯依靠严刑峻法难以长治久安。”
沈明渊闻言,放下手中茶盏,双眼直视诸葛亮。
“你还不相信我的眼光吗?”
“我是怎么召唤你们出来的?”
这句话一出,诸葛亮、商鞅和孙武面面相觑,一时间无言以对。
他们确实是被沈明渊以某种神秘方式召唤而来,皇帝的眼光确实不凡。
沈明渊站起身,走到韩非子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放心大胆的去干,若是有人敢反对你,直接杀!”
说着,他命人取来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亲手交给韩非子。
“此乃尚方宝剑,你的那个时代还没有,但在朕这里有了。”
“持此剑者,可先斩后奏,不问官职高低。”
韩非子双手接过尚方宝剑,单膝跪地,神情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