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方技术主管率先发难。
身体前倾,目光直逼中方团队:“上午看了你们的项目,硬件设备有亮点。
但软件升级这一块。
如何确保在不影响日常运营的前提下,快速、平稳过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次升级涉及大量数据迁移、功能调试。
稍有差池,港口停摆损失巨大。
你们有什么切实保障?”
赵长天不慌不忙,向张建国投去信任目光。
张建国心领神会,起身走到大屏幕前。
调出一套复杂的软件升级流程图。
“感谢关注,这正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张建国推了推眼镜,仿若一位胸有成竹的军师展开作战图。
“我们采用‘渐进式微升级’策略,将大版本升级拆分为多个小模块更新。
每次更新只针对特定功能优化,不涉及全系统重构。”
说着,他指向流程图中的分支环节。
“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替换,而非推倒重来。
而且,更新前在模拟环境模拟运行至少一个月。
模拟数据量超真实场景两倍,确保万无一失。”
为增强说服力,张建国列举了国内某大型港口升级案例——
“该港口采用此方式,三年来软件升级10余次。
平均每次升级耗时从传统的48小时缩至8小时。
运营中断损失降低90%。
且新功能上线一周内效率提升15%。”
英方代表们微微点头,交头接耳间,眼神闪过一丝认可。
然而,英方团队并未就此罢休。
一位资深工程师紧接着提出质疑:“即便如此,你们如何保证这些小模块之间的兼容性?
不同模块由不同团队开发。
万一出现接口不匹配,岂不是同样会引发系统故障?”
这一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再次激起千层浪。
张建国早有预料,他微微一笑。
切换到大屏幕的另一页面。
展示出详细的模块接口规范文档。
“这一点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了。”
张建国有条不紊地解释道,“我们制定了严格统一的模块接口标准。
所有开发团队都必须遵循。
在开发过程中,每完成一个模块,都会进行交叉测试。
确保与其他可能关联的模块无缝对接。
而且,我们还有一支专业的集成测试团队。
在正式升级前,会对所有小模块进行全面的兼容性测试。
模拟各种复杂的业务场景。
只有测试通过,才会推向市场。
就拿我们去年完成的一个项目来说。
涉及20多个小模块的升级。
通过这种严格的测试流程,上线后没有出现任何兼容性问题。
系统运行稳定如初。”
张建国的回答条理清晰,数据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