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围绕着合同中的付款节点、质保金退还条件、知识产权归属等剩余细节问题。
逐字逐句地研讨、协商,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权衡与打磨。
就在大家以为即将大功告成之时。
英方突然提出一个棘手问题:“关于设备的后期维护。
我们希望中方能在英国当地设立一个专门的售后团队。
并且保证在接到报修通知后的2小时内响应,48小时内解决问题。
否则将面临高额违约金。”
这一要求大大超出了中方原本的计划。
团队成员们面面相觑。
会议室的气氛再度紧张起来。
赵长天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回应:“英方,设立当地售后团队成本极高。
且目前我们在国内的售后体系已经相当成熟。
通过远程协助和紧急派遣专家的方式,完全可以满足维护需求。
若要强行在当地组建团队。
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
还可能因人员磨合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
英方代表却态度强硬:“这是我们的底线要求。
我们必须确保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以及能及时得到高效的售后支持。
毕竟这关乎我们后续的生产运营,不容有失。”
双方就此陷入僵持。
你来我往争论了许久,互不相让。
中方团队成员们心急如焚。
意识到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李律师打破僵局,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英方,我们可以考虑在英伦当地设立一个小型的应急联络点。
配备少量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第一时间的故障排查和紧急处理。
同时,依托我们国内强大的售后中心——
通过远程指导和必要时的专家紧急支援。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满足你们对及时性的要求。
又能控制成本,保证服务质量。”
英方代表们低头商议了一阵,依旧不太满意:“这个方案听起来还行。
但我们还是担心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延误。
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一旦出现逾期未解决的情况,中方要承担的具体赔偿细则。”
张建国接过话头:“英方,我们理解您的担忧。
但我们的技术团队实力有目共睹。
过往项目中售后响应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效率都很高。
即便出现极端情况,我们也会尽最大努力调配资源。
优先解决您这边的问题。
关于赔偿细则,我们可以参考国际惯例,结合项目实际情况。
拟定一个公平合理的条款。”
经过又一轮艰苦的谈判。
双方终于就售后问题达成初步共识。
紧接着,英方又对付款节点提出新的疑虑。
认为中方的付款期限安排过于宽松。
要求提前部分款项的支付时间,以降低他们的资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