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明白。”张慎行只能闷闷说道。
“继续吧。”严嵩点了点头,又缓缓坐下,低眉垂目,伸出手烤着火。
经过严嵩这一打岔,清风也收起了灵气,知晓刚才自己动用灵气,严阁老等人察觉到了,也明白,自己刚才冲动了。
不过,她确实想动手,要不然念头不通达,她们修道的,修的就是念头通达。
而且以修仙者的手段,一道灵气,足以让眼前之人,吃尽苦头而不自知!
看着张慎行,又看了看在场众人,清风心中越的感到不耐和无聊起来。
“所以,下官以为,一个连自家学说都看不清,却要剽窃他人学说之辈,岂能妄谈治国?岂不是与那稚子胡闹一般儿戏?”
听到这里,众人知道这是在说道家学说来历有问题,用他人教义治国,像是在胡闹。
说完道家教义主张来历存疑,否定此前清风的自辩后,张慎行又继续道:
“再则,《道德经》所言: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言虽有其理,然若一味放任,不加以管束,则恐天下大乱。”
“儒家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此来规范人心,使民间井然有序。这些都不是道家无为之治所能比拟的。”
“又有《礼记·曲礼》曰: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儒家之礼,不仅在于规范行为,更在于引导人心向善。”
“礼法并举,德法并重,乃是儒家治国之根本。若无礼法,则百姓无所依循,天下必乱。”
“故,道家之无为,虽可简化政令,然若无德法之规范,则天下必陷于无序之中。”
这是在对道家无为而治进行批判和否定。
今日论道,就是从清风自辩“道以修仙扰政”,提出道家无为而治,进行解释“修仙”和“扰政”,所以张慎行就以此穷追猛打。
“道家言“无为而治”,非谓全然弃绝法度,而是强调顺应自然之道,简政放权,使人民能够自我调节,自形成良好秩序,然而……”说到这里,张慎行语气一顿,道:
“下官以为,若无明确之法度,则百姓易生懈怠之心,社会难保其安定。”
“又有《论语·卫灵公》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此言,恰恰说明,儒家之德治与法治并重,而非单凭自然之力!”
否定道家,自然无为的主张后,张慎行也不停歇,继续开口进行驳斥。
“道家主张简化政令,使民心淳朴。然臣以为,若无具体之政令,则民心易散,社会难治。”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层层推进。唯有先正己身,方可正他人,最终达至国家之治。”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家之礼法,正是以此为依据,先正其身,再正其家,然后平天下。”
从“无为而治”到“自然无为”再到“简化政令”三点,对清风此前所言进行三位一体的驳斥后,张慎行傲然环视众人道:
“因此,道家之无为,不如儒家之道!”说完,张慎行不再言语,身后之人却是为他暗暗喝彩。
不过就在这时,不等清风开口说话,只听偏殿玉熙宫内,又传来一声铜罄嗡鸣声。
听到这里,众人都知道,这场儒释道三教论道,算是经过皇上判定,算是正式结束了。
这一道罄鸣,算是皇上亲自出手判定,清风输了!
此时,张慎行傲然而立,他身后的一众御史言官,还有其他弹劾死谏的官员们,则是各个喜形于色,这次论道,张御史一人镇压佛道!
而不论是佛门的天才,还是道门的清风国师,全都败在他手中!
如此一来,一旦传扬天下,整个大明百姓,都会知道,儒家才是国之正统。
不止如此,儒家的地位,也会因此而空前高涨,如此一来,皇上也就不能废除孔家衍圣公的爵位,更不能动用其他学说取缔儒宗。
一时间,张慎行只觉得浑身上下,前所未有的轻松,他办到了!
他一个人,拯救了整个儒宗!
就算他背叛了严家又如何?又今日之辉煌战绩,严家又能拿自己怎么样呢?没有了严党,他身后站的是整个儒宗。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今日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戏而已,除了他自己,没人在乎输赢,嘉靖看个乐趣,严嵩等人为了达到目的。
徐阶等清流,冷眼旁观。
两位殿下,全程不一言。
只有他们自己被蒙在鼓里,在台上卖力的演出,此时演出结束,身为自己而骄傲自豪。
“好一场精彩的三教论道!”吕芳笑着站出来说道。
今日的目的已经达成,这场变法前的开场戏到了这里,也唱完了,该落幕了。
“今天就到这里吧,诸位可以回去了,”吕芳说着,看向禅霜,道:“禅霜法师留下,皇上有些佛法上的问题,想要请教禅师。”
众人见吕芳留下禅霜,也不说什么,纷纷告退。
张慎行等人看了看那貌美,气质独特的少女禅师,知晓严党送人入玉熙宫,怕是还有别的腌臜心思,也不愿多想什么,转身离去。
嗯,他们还要回去好好庆祝一番呢。
殿外的雪势,逐渐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