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到九月是第二季。”
“若有百姓需要,可以一年种两季。”
等于一亩地多二百多斤的收获。
当然了,付出的辛苦也要翻倍。
只看大家愿不愿意,这点不强迫。
这也行?
多点粮食,总比少点强。
备选方案定下。
可纪元还是翻来覆去睡不着。
好在一号的二代也快收获。
以及三号的一代同样要出现。
再加上普通稻子也到了授粉的时间,各种稻种可以互相杂交。
这种原始又粗暴的手段,在后世看来,肯定粗糙无比。
但总要有个过程。
只要有用,哪怕一点点作用,都是一种成功。
路过的百姓每次听到这里讨论什么一号二号三号甚至到十号,什么一代乃至到三代。
这些代号听的人头晕眼花。
可这些官吏老农们,却能清楚说出其中稻种的不同,以及还需要怎么改进。
他们对田地的热情,也影响了宁安州很多人。
当地人都知道,他们知州大人带着一群人,正在田地里研究新稻种。
如果研究出来,说不定会更高产。
还有人甚至已经预定了,他们今年十二月就再种一季稻子!
累是累的。
可能多一点粮食啊。
百姓们预定新稻种,让大家研究的更为热情。
一直到六月份,一个意外的人忽然出现。
许久未见的程教谕。
或者说,许久未见的武新府府学右训导,程大人。
从正月份,纪元跟武新府王学政提起程教谕,一直到六月份,这才过去多久?
信件过去,他马上出发,这时间肯定赶得紧张。
上次见到程教谕,还是化远三十八年十二月,在京城那会。
如今已经是化远四十二年六月,差不多四年的时间。
程教谕看看却苍老许多。
完全不像在正荣县的悠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