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说着,他眼眶有些发红,转头瞥了眼站在远处的村支书,“不瞒您说,要不是孩子们在外头挣钱帮衬,光靠地里这点收成,日子肯定过不下去,我一年的收成,还抵不上孩子在外面工作一个月的收入。。。。。。。。。”
听了乔子明父亲的话,徐雨萌的心里多少有些沉重。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是多重结构性矛盾叠加的结果,本质上反映了农业生产体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矛盾,不要说中南省了,放着整个华夏都是这样。
从生产成本端来看,农资价格的刚性上涨与人工成本攀升形成双重挤压,化肥、种子等基础生产资料价格受国际能源波动、原材料涨价影响,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季节性用工短缺,进一步推高人力成本。
机械化虽提升了生产效率,但设备租赁、燃油费用等新增开支同样压缩利润空间。
在市场端,农产品市场呈现"
小生产与大市场"
的天然矛盾。
农民缺乏议价权和市场信息获取能力,难以预判供需变化,常陷入"
价高扩产—供过于求—价格暴跌"
的周期性困境。
同时,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多数农民仅参与初级生产环节,无法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增值收益。
政策与制度层面,农业补贴政策虽起到一定保障作用,但存在精准度不足、补贴链条过长等问题,难以完全覆盖成本上涨缺口。
此外,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等因素,也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徐雨萌觉得还是需要系统性改革。
包括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风险保障体系,从而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想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难题的难点与痛点,就像是个盘根错节的复杂网络,涉及经济、社会、制度等多重维度。
首先是利益协调与成本传导困境。
就说农资价格调控,就需平衡上下游产业利益。
化肥、农药等生产企业受能源、原材料成本制约,难以大幅让利;若强制限价,可能导致企业减产、供应短缺,反而加剧市场波动。
而农业机械、燃油等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大,地方政府调控手段有限,成本压力最终仍由农民承担。
其次是产业升级与人才短缺。
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附加值农业,需要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留守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同时,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不稳定,对外部人才吸引力不足,产业升级缺乏人力支撑。
还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现实阻碍。
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资金、土地、技术等多重瓶颈。
农业贷款门槛高、额度低、手续繁琐,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产权不清、流转价格难统一、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经营主体的规模化发展。
此外,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不规范,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市场机制与信息也不对称。
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风险保障体系,需依赖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和高效的流通体系。
然而,当前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散、滞后,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同时,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不足,削弱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最后是政策落地与执行偏差。
农业补贴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透明、分配不公、监管缺位等问题,导致补贴资金难以精准到达真正需要的农民手中。
部分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改革时,存在“一刀切”
“重形式轻实效”
等现象,政策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有效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哪一个想要解决都是十分棘手的。
带着这些问题,徐雨萌离开乔家村,继续前往下一站,就是李成林出糗的小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