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後。
他成功了。
成功地胖了十斤。
对於盛连来说,进行粉浆配比实验,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不知大家在外面吃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类似的事。
例如:
这家店的面条不够筋道,要是再粗一些,筋道些就好了。
这家店的粉怎麽这麽厚,薄一些是不是能更吸味好吃。
这家店的汤底不错,要是能配我老家的粉就好了,最好再多加点肉。
面怎麽拉的,我明明要的是毛细,怎麽这麽粗啊?
每个人的口味都有自己的偏向,有些人喜欢粗粉有些人喜欢细粉,有些人喜欢面,有些人喜欢饵丝。
大家喜好不同,吃东西时如果能顺着自己的口味定制就最好了。
盛连做粉浆实验的过程,就是完完全全的个人定制。
他店里的粉,严格来说根本不是按照湘潭米粉的方法和配比做的。
而是他想像中的,认为最完美的湘潭米粉该有的模样。
要薄,很薄,最好像纸皮一样薄,却不能一夹就断。
不能加别的东西增加黏性,纯米的才好吃。
切出来最好宽一些,比老家的再宽一些,毕竟已经那麽薄了,再细吃起来就很麻烦。
盛连这个时候做的事情,其实是不那麽符合经济逻辑的。
做薄米粉,无形中便是在增加经营成本。
米粉的制作过程,大致便是把配好的粉浆铺在机器上蒸熟,拿下来切成条状备用。
如果蒸得厚,单张粉皮的重量就更重,做同样重量的米粉,厚粉能让时间成本降低很多。
也是这个原因,鹏城的粉才都那麽厚。
但盛连的想法又稍微有些不一样。
刚从大厂退下来,手机又有些钱的他足够任性。
什麽,做薄粉花费的时间成本更高?
别管。
他花得起这个时间成本,鹏城人也花得起这个钱。
来这里这麽多年,他真是受够了那些工厂做出来的,又厚又难吃的米粉啦!
……
虽然厨艺一般的问题,让盛连店里的粉汤丶粉码都比较一般。
但因为当时他做出来的米粉在鹏城属於独一档的好,而且汤丶粉码的差距可以用老家进货的各种小料补上。
很快,他的米粉便受到了各大网友们的欢迎。
为什麽说是网友呢?
因为他店里的第一批客人,是他在网上发帖忽悠过去的。
这个时候的盛连刚失业不久,虽说手里有钱,但在创业这块,依旧很谨慎。
他并未马上拿着自己的新粉配方跑到大商圈里,而是选了个非常偏的地方,开了一家很小的店。
然後在各种老乡群到处找他的湘潭老乡,说是自己开了一家地道的家乡粉店,希望大家来尝。
只是鹏城很大,他挑的地方又真的偏,很多人都不方便去,米粉做出来之後叫好不叫座,确实没啥人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