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政策下执行后,郑国的人口,在五年后,暴涨到一千万人。
实话是,姬忽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呢。
摇了摇头继续看后,现统计官员报上来的白纸黑字写得一位不差,就是一千万人。
好乖乖,这要是再过五年,岂不是要变成一千两百万?不对,照这个展态势,应该是一千两百五十万。
然后五年再五年,只需要十几年,郑国将会以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养活其大半的人口。
姬忽分析了原因,现其实是很多边民归附了,从而增加的人口。
因为国家并没有将他们区别对待,所以他们很快便在郑境安了家。
他们带来自己填充郑国人口的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生育了后代。
只不过,他们中很多人生的孩子,还是以他们以前的族群自居。
准确来说,这些归附者,在内心深处,依然不是愿意融入华夏这个大家庭的。
有自己这方面的关系,毕竟华夷之别自古有之,百姓对其野蛮习惯多为厌恶。
但更多的,姬忽觉得是他们对自己这个国家的不认同。
现在,整个大郑武德充沛,丝毫不怕他们造反啥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展,他们的人口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再加上他们聚集多在险要位置,一旦国家有变,他们就会上演西晋时的五胡乱华之事。
不行,他绝对不能坐看这种事情的生。
于是,他召集几位文臣武将商议对策。
会上,他陈述自己的观点,说是如果百姓缺乏认同感,将来一定会祸起萧墙的。
开始大家都觉得此话有些危言耸听,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在姬忽有理有据的论述下,几人分别提出了建议。
管仲建议,将这些人迁到诸侯国的地盘去,让诸侯国去消化。
这种转化将来危机的方法,看似可行,但姬忽觉得还是如扬汤止沸一样,就怕他们没有被诸侯们消化,反而是李代桃僵,将诸侯国从内部瓦解,届时又得多一个敌人。
百里奚是个温和派,他建议派官吏好生照管这些人的生活起居,让其感念大郑之徳,将来就会愿意替大郑出力的。
蹇叔则提出相反观点,毕竟夷狄畏威而不怀德,你越是对他们好,他们就越觉得你怕了他们,一旦有一天你对他们没有之前好了,他们仍然会叛你。
姬忽同意这种观点。
这时,武将里的南宫长万也在,他平时心直口快,看着大家磨磨唧唧也拿不出个主意,干脆起身道:
“吾看也没那么麻烦,直接把他们都杀了就算了。”
这
一众大臣纷纷看向他,眼神之中闪过一丝犹豫。
就连姬忽也觉得,他今天有几分聪明。
但是作为天下的掌控者,治国当以仁为重,咋能肆意杀戮?
虽然但是他说的确可以一劳永逸,但那也会让四周部族畏郑如虎,再也不敢归附的。
姬忽作为后世人,看过那么多史书,他知道,一个地方能产出多少人,并不是由人种决定的,其实是跟那块土地有关。
只要那块土地足厚肥沃,铲掉一批,就可以长出新的一批,前提是,你得继续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