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高时,又开始抚琴。
诸葛亮的才华,让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三人赞叹不已。
鹿门山可以称之为荆州才俊的摇篮,而且也吸引了大汉天下许多地方的青年。
有才能的年轻人,三位大贤见识过很多。
比如徐庶、崔钧、孟建、石韬、蒋琬、刘巴、廖立、马良、庞泰等,司马司徽还见过戏忠、郭嘉、陈群、赵俨、杜袭、辛毗等颍川大才,但此刻觉得,诸葛亮可与荀彧齐名,乃王佐之才。
而对魏王公孙续识人之慧眼,更是佩服不已,南阳这样的大郡,敢用如此年轻的诸葛亮为太守,果真很有魄力。
估计将来荆州刺史之职,也将会是诸葛亮的。
想到这里,他们下意识的觉得,刘表是守不住荆州的,尽管他麾下也有许多人才,但整体实力差的太远。
一州之地,怎可对抗整个北方?
庞统、徐庶、司马懿、周瑜、法正等人,的确个个足智多谋,奈何对手太过强大。
而他们在一起谈论,天文历史无不涉及,谈到历史,自然少不了尧舜禹汤,秦皇汉武,接着就自然而然的谈到了当今天下大势。
尽管黄承彦与蔡瑁、刘表都是姻亲关系,可是看着侃侃而谈的诸葛亮,依旧欣赏不已。
而此时诸葛亮正在和三位大贤谈论公孙续的至理名言,也就是《圣人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无论何时读到这四句,诸葛亮都会激动不已。
他的这种情绪,也感染到了三位大贤。
其实三位大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公孙续的抱负,让他们佩服,甚至是臣服。
他们一点儿都不怀疑公孙续乃天命之人。
黄承彦曾夜观天象,新的帝星已经越来越明亮了,尽管旁边还有许多璀璨之星,但却无法掩盖其光芒。
改朝换代已成定局,刘表也是明主,可惜生不逢时。
秦王、蜀王、吴王,甚至是汉中王,都是如此,与魏王生在同一时代,何其悲哀。
在鹿门山待了近两个时辰,诸葛亮送给三位大贤一些左伯纸和手抄本的书,然后离开。
“承彦,很少看到,你如此欣赏一个年轻人啊!”司马徽看见黄承彦一直望着诸葛亮的背影,笑着说道,“何况他还是魏王麾下重臣,你可是楚王座上贵宾啊!”
“承彦恐怕是另有打算啊!”庞德公说道。
“哈哈哈哈!”三人都是相视一笑。
“尚长(庞德公的字),天下形势已经如此明了,士元的选择有些鲁莽啊!”黄承彦说道。
庞统一直没有出仕,可偏偏在南阳大战开始的时候,进入了楚军大营。
“士元只是去帮元直的忙,并非真正投到楚王帐下!”庞德公虽然这样说着,但显得有些无奈,“他心高气傲,不经过此次大败,又怎能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更不会知道天命难违,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啊!”
“不过现在看,尚长当初没有让山民出仕,还是非常正确的。”司马徽说道。
在他们看来,荆州快要易主了。
不过对于结果,他们是满意的,魏王公孙续乃仁义之君,必然能够打造一个太平盛世。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寄情于山水,实际上也是心怀天下,用他们的学识去教导一些学子,然后由这些学子治理天下。
现在看来,公孙续创办的官学,比私学的作用要大很多,颍川书院就是例子。
也许将来,他们的鹿门书院,也可以做那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