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小儿想借自己之手,借夏军屠刀,剪除异己收拢族权。
这些事情,站在鲜卑大单于的立场上,无可厚非。
。
。
但和连在行事之前,至少也要打听打听,问问他李信的意见。
问问夏军手中的屠刀,问问河套并州百万将士们,愿不愿做所谓的磨刀石。
。
。
“踏踏!”
大军前行,马蹄声急,思虑间,一名传讯兵纵马从官道旁掠过。
少顷,一身戎装的贾诩快速打马上前:“主公,常山急报!”
“希律律!”
马蹄渐停,李信转身看着来人:“是不是公明又在请战。
。
。”
“确如主公所言。
。
。”
贾诩赞扬一声后,接着道:“徐将军多番来信,若不有所回复,恐会令前方将士寒心。
。
。”
这几日,徐晃几乎是三天一小信,九天一大件。
其中内容,大都是向主公禀报常山战事,详细介绍了双方军事调动与排兵攻防。
虽然密函内对主战权只字未提,但贾诩是何种人物,只看了开头,便知其意。
首席军师能看懂的信函,李信未必就不懂,只不过他对此事很慎重,一直未给与明确答复。
李信心中为难道:“文和以为此事如何处理?”
他不想心腹爱将失望,但又不敢在这个时候随意放权。
他只能向军师求助:“公明这段时间发来的密函,先生也略有了解。
。
。”
自从逢纪牺牲后,军中接收整理情报之事,大都转交由贾诩负责分析处理。
所以徐晃这段时间的来信,也大都被军师看在眼里。
甚至对于其中局势了解,贾诩是除李信之外,最清楚的一个。
他沉思半晌,低声道:“主公,南部战事,一直是公明将军在负责。
。
。”
“我等所了解的,终究只是纸面上的字符与数据,对于局势以及战机把握终究有所欠缺。
。
。”
说到这里,贾诩顿了顿道:“且徐将军,治军有方,统军沉稳,素来着重。
。
。”
“既然多番来信寻求主动,这便说明其心中,对于前线战局,已有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