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言语忧虑,带着莫名的意味,像太史慈表达着,夏军内外,乃至治下地盘的,困难之处。
夏军情况如何,没有人比贾诩这名总揽后勤,和战略规划的军师更清楚了。
哪怕人主李信,对于其中的详细数据,也没有他了解的透彻清晰。
以河套七郡之地,供养百万万大军,不说绰绰有余,却也能正常维持。
哪怕再添九十万张嘴,和三百万牛马,依然能够勉强坚持一段时间。
河套缺粮吗,答案是缺,后方百姓缺粮吗,答案是很缺。
夏军缺粮吗,答案是缺,但又不怎么缺。
因为王充已经将河套七郡,上千万百姓家里的全部余粮,乃至每一粒米,都给征调了干净,
所有牛羊,所有马匹,所有皮革,和生活物资,统一调度,统一分配。
这种情况下,获取的物资不要太夸张,河套百姓很缺粮,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到了要靠喝草根树料度日的地步了。
夏军呢,一日三餐,顿顿白饭饱腹,盐菜管够,肉汤无虑。
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因为陡然多了几百万张嘴,导致后勤供应,压力剧增,士兵们的肉餐减配。
是以夏军缺不缺粮,这里面具体如何维持,如何表现,全凭贾诩这张嘴。
所以他说河套缺粮,百姓缺粮,后勤缺粮,那就是真的缺,只是各自缺的程度不一样罢了。
“既然如此。
。
。”
太史慈面色冷然,大致清楚了其中情况。
他不再犹豫,当下起身道:“军师,军粮和俘虏的事情,便交由本将处理!”
“一切后果由吾来承担。
。
。
必不会让主公。
。
。
和各位。
。
。
难做。
。
。”
太史慈言讫,直接按剑起身,踏步离帐。
。
。
这种事情,他不是第一次做了,当初在匈奴,在美稷大营时,他便做过一回。
如今在河套,在联军大营,同样轻车熟路。
不可否认,太史慈此人绝对是一名勇士,在汉末二十四名将中,其身勇力比之常山赵子龙也不遑多让。
甚至陈寿这位大家也对太史慈用的笔墨颇多: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处变不惊,忠孝有谋,威震华夏。
其中事迹便不说了,能让老陈用这么多笔墨描述,可见其人无论是武力还是谋略。
亦或者是人生智慧,皆是当世数一数二的顶流。
他虽然平日里沉默寡言,甚至以冷面屠夫示人,但不代表不通人情世故。
再加上跟随李屠夫日久,对方稍微叹一口气,其中流露的心思,就能让太史慈隐隐有所预感。
再加上与贾诩当面交流攀谈一番,更让太史慈知道,该如何为主分忧,为将士们分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