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韩愈:敢问小友,暑假作业是何意?
九州一色的霜:就是我们现在的学生一年放两次假,一个是暑假,一般在七月到九月,一个是寒假,一般是一月底到二月底。
唐—韩愈:原来如此,多谢小友。
九州一色的霜:不过我们现在放假是放公历,也就是公元历,不是古人说的农历。
东汉—张衡:那敢问,何为公历又何为农历?
九州一色的霜:完了,知识盲区了,有没有外援救救。
明月松间照:那我可就不请自来了,这个涉及到历法算法,包括了天文地理好多知识,我把我之前写论文的时候整理的资料放动态了,有需要可以自取哦。
清—王贞仪:那就多谢小友了。
北宋—沈括:那沈某也却之不恭了,多谢小友。
东汉—张衡:多谢小友。
草莓奶糖:怎么样,明月有没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
明月松间照:谢邀,只能说还好我没把我自己的论文原文放上去,全是文献,不然就要让人知道我制造了几万字的学术垃圾了。
天幕下许多学者都笑了,这后生也太自谦了。
学者们拿到明月松间照整理的资料如获至宝,都去埋头研究了,而综艺还在继续播放,其他人看得津津有味。
随着《尚书》的品读会结束,导演组和演员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在导演介绍清楚舞台的布置后,大幕也缓缓拉开。
故事的一开始,有婢女为年逾九旬伏生端上茶水,然而他看书看得入了迷,只用手去找,眼睛却仍是盯着书不放。
然而毕竟手是看不见东西的,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把眼睛从书上挪开一瞬,等喝完茶润喉后又立即继续。
这时门外却突然传来侍从的禀报声:“先生,陛下有诏。”这位陛下自然就是汉文帝刘恒了。
来人是太学掌故晁错,伏生挣扎着想起身行礼,晁错阻止了他:“陛下吩咐,长者免礼。”
晁错是来跟着伏生学《书》的,他双手奉上了文帝赐给长者伏生的鸠杖,与伏生约定第二天来听伏生讲《书》后就决定告辞。
伏生却忽然潸然泪下,晁错面露不解。伏生却只是摆摆手,送走了他。
晁错走后,伏生才喃喃自语:“喜而落泪,当今陛下知道《书》的好处,百姓的好日子有望了。”
这时先前的那位青年却忽然出声,叫了两遍先生伏生才回过头来,伏生的侍从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形制,现跟眼前之人大相径庭。
伏生也有些疑惑,问他是谁,他却只说自己是两千多年后的读书人。
伏生于是问他:“两千多年后,你们还读《书》吗?”
他回:“读。”声音坚定而有力。
他告诉伏生,后世人尊称《书》为《尚书》,他随后又请教伏生,《书》好在哪里。
刘恒听到晁错的名字,知道这个伏生就是自己治下的伏生,看来让晁错去学《书》倒是没错的,能令后世文脉绵延千年不绝。
刘彻又手痒的去揪刘据的小脸,小家伙抗议似的吐了个泡泡,给猪猪逗开心了。
他边笑边想,这所谓综艺,倒是跟这天幕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他们跟后世不也通过天幕完成古今对话吗。
天幕上伏生于是说:“那我就来告诉你,《书》好在哪里。”有侍从搬来坐垫,青年于是跪坐上去,看得出来,这节课会很长。
《书》开篇,就是《禹贡》,伏生问青年后世是否也读大禹的故事,青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千年,后世仍然家喻户晓。
伏生却说,大禹的好还不止这些。
这时画面也随着他的目光,转向另一个舞台,这里是上古时期,是先贤大禹在自述。
他说自己是黄帝之后,颛顼之孙。他的父亲名叫姒鲧,帝尧命姒鲧治水,然而九年未见其功,于是舜流放姒鲧至羽山。
舜又命他治水,禹不忍洪水肆虐致生灵涂炭,于是迎难受命。以十三年,历经磨难,遍走华夏,终是披风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青年惊得从坐垫上站起,伏生缓缓走到他身边,二人闲谈起来。
他们说姒鲧以堵塞之法治水,而大禹以疏通之法治水。最终使得以黄河为主流,百川为支流,让黄河容纳百川而东流入海。
弹幕这时候飘过一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俞悦:“好家伙,李白大大真是无处不在,果然不愧是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诗仙。”
杜甫点了个赞。
始皇大大的狗:不过这就是“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吧。
草莓奶糖:还是央妈会啊,短短十二个字,硬是演了一幕话剧。
鱼鱼鱼鱼: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行天下。
九州一色的霜:古人给今人细细分辨九州的来历,今人告诉古人今天的九州分别在什么地方,好绝。
画面里,大禹慷慨激昂:“九州自此分定,愿我华夏民族生生不息,愿九州生民永世昌宁,列祖先贤,请受姒禹一拜!”
伏生与青年也纷纷跪地:“列祖先贤,请受伏生一拜!”“列祖先贤,请受晚辈一拜。”
俞悦:“哇,真的太细节了吧,三个时代的人行礼都不一样。”
九州一色的霜:真的诶,上古时期的人们是五体伏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