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366小说>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 90100(第16页)

90100(第16页)

通读《诗经》《礼记》《尚书》《春秋》《周易》?

“当然不是了。”

扶苏自己就是突击过升斋考试的人,深知这几本书的可怖指数。但士兵们至少要认得字,通晓基本的常识和礼仪吧?

他凝望着狄青因刺字略显狰狞的侧脸,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专为士兵们编一本教材,怎么样?

至于试阅的小白鼠,不是现成的么?

底层百姓出身,一度喜欢睁凶斗勇,性格和文化水平最能代表士兵的人,就在他眼前。

扶苏一下子握紧了拳头,找到了下阶段的努力目标,信心满满道:“狄将军,你放心,我一定会教会你的。”-

“哟哟哟,这是谁啊?草民见过正五品枢密都承旨大人!”

熟悉的稚气声音响起,扶苏头痛地揉了下额角。不用问就知道是谁来了。

他立刻看向苏轼,不客气地还嘴。

“怎么,你嫉妒了?”

苏轼明显卡巴的一下,嘟嘟囔囔地走到了扶苏的身边坐下。

“是啊,我们嫉妒了。”

接话茬的却是范纯仁。他朗笑道:“探亲假才区区三月,你便授官、履职、述职、受赏,走完了寻常进士三年的流程。”

扶苏无奈道:“师兄!你也打趣我!”

范纯仁也是知道他身份的人了。什么“嫉妒”的话纯属打趣罢了。唯一值得扶苏欣慰的是,他的师兄不愧是范仲淹之长子,心性之豁达不亚于其父。默默调理好之后对他一切如常,并不因为他身份多说什么、或者不敢说什么。

此刻,他们一圈的熟人围着商量的情形,恍然令扶苏想起在国子监的时光。

当然,队伍中还多了晏几道和张载二人。前者是他资善堂时期的小伙伴。今科春闱高中第二十七名,和扶苏本人、苏轼一起,为庆历五年的科举赋名为“神童榜”。

后者则是他新认识的太学子弟。未来的“横渠四句”创始人,关学学派开创者。

苏轼、曾巩、晏几道、张载、范纯仁……放眼望去,小半本《宋朝文学史》都在这了。

“所以,赵小郎你今日唤我们来,是为了何事呢?是朝堂上有什么为难的问题相商?”

原本兴致缺缺的苏轼立刻凑上前。

“是什么是什么?”

能接触到枢密院的消息,可不是他们这些还没选官的新科进士能做到的。他们多数要被分往全国各地当一县的父母官,少部分留在汴京,被分配到一个闲职。

什么机要呀,统统接触不到。

苏轼暗自下定决定,以后一定要和赵小郎搞好关系,多多打听点消息。倒不是为了升官,纯粹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但扶苏却不像众人的想象般,天天和农桑、粮税、兵事等等朝廷机要打交道。

事实上,他现在更像自由人。

无论他提出想做什么,官家和相公们俱是一脸“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神情,问他需要什么资源,手头的不够再添。换句话说,他现在游离在枢密三司使之外,可以独立做项目。

就像再三省六部以外,新添了一个“搞事部”,不,应该叫“创新部”!

扶苏便毫不客气地推行自己的计划——他和狄青打过包票的,给士兵们写的教科书。

当然,他告诉在座之人时,用的还是朝廷的名义:“朝廷欲给士兵写一本兵书,使士兵识字、知礼、明善恶之用。此事被摊派在了我的头上。我便立刻来寻诸君来集思广益。你们觉得该写什么好呢?”

“首先,《尚书》《春秋》那些肯定是不行的……”

他怕士兵们像狄青一样,直接撂挑子了。

“既然要识字的话,《诗经》是不是可以添一二篇?譬如《秦风》等。”

范纯仁低低地唱了起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个好!”

扶苏眼前一亮,立刻刷刷地记在了小本本上。这一篇字简单不说,还能唱出来,刚好还是出征主题。编入书里最合适不过。

苏轼却道:“识字?知礼?明善恶?这些要求何必只写给士兵看呢?便是大宋的寻常人也该知晓的。”

“赵小郎,你有没有想过,把编成的书顺手投入民间、开启民智呢?”

扶苏一怔:“你是说……办成报纸?”

第100章第100章别看我,我爹听赵小郎……

“报纸?什么报纸?”苏轼回以一愣:“我是说,你为什么不编成书呢?就像《捧雪集》那样。”

扶苏有所不知的是,《捧雪集》在文人之间的名声有多响亮。三元牵头,学子同撰、官家朝堂上亲自推荐,称颂的对象还是使百姓保暖的“祥瑞”新作物……方方面面的buff都叠得满当当。

汴京凡是识字之人,无论心里怎么想,面上对这本书只有夸的没有骂的。甚至国子监的书局还在加紧印刷,因为外地的书坊要求进货,有大需求。而作为主编的张载也因此名声大噪,坐在一群新科进士之中也毫不露怯。

苏轼上回自己只添了篇文章进去,没凑上完整的热闹,深感可惜。他本想撺掇扶苏故技重施一回,聘用自己当编辑的。却被扶苏的脑洞带偏了思路。

“报纸,报纸……”他喃喃了两下:“是不是就像邸报那样的?只不过邸报是单给官员们看的,报纸则要面对士兵和百姓?”

扶苏颔首:“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