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366xsw.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366小说网 > 灵异耽美 > 考古簋迹 > 第章 楔子 勐腊旧事

第章 楔子 勐腊旧事 (第1/2页)

书首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君子之面,让杀戮降临现实 八十年代玉珍嫂 海棠醉月 至暗森林:我的刑侦笔记 操梦师 民间故事奇谭 真实逃杀俱乐部 被读心后,恶毒千金人设崩了 风水天师 斗爷 地下密藏1949 罪恶狩猎者:头号追凶人 暗夜烬明 午夜杂货铺 你闻,今晚的风是杜鹃花香 盗墓日记:坟藏书 禁欲妄爷掐腰宠 高手下山:开局我把绝美女尸整活了 我去酒吧你卡颜?当场逮捕诈骗团! 真千金心声泄露后,京城处处都是猹

1975年旧历三月初八,勐腊坝子上已经连着下了一周的暴雨,一点没有停下的意思,张卫东知道这是热带的雨季来了。

作为知青插队来到建设兵团,在坝上待了差不多近五年时间,张卫东也已经对这样的天气见怪不怪,他完全适应了西双版纳多变的气候。只是今年的雨季比往年要早了一个多月,看这雨量这次雨季的持续时间也不会短。

他已经烦透了这“大有作为”的地方。倒不是因为农场的生活艰苦,对他这种本来就苦出身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唯一让他不爽的是他找遍整个勐腊农场,就没现过有可以看的书。在上海的时候,他就是个爱看书的人,也曾经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是他决心用功读书的时候,命运却让他懵懵懂懂地来到勐腊从事起与读书毫无瓜葛的伐木工,对他来说这就象是个天大的玩笑。

虽然如此,他依旧任劳任怨地完成着每天无聊而繁重的伐木工作,这得益于他喜欢较真的性格。当然也因此被农场革命委员会任命为六团三营一连三排排长。只是没人能看到张卫东心里对未来的迷茫。

林场大多位于坝上的山地,因为常年的砍伐,坡上的泥石因为失去足够的植被保护,一到雨季就会生泥石流灾害,所以为了安全农场在雨季的时候就处于停工状态。但是停工不代表可以休息,每到这时候,革委会主任汪大海就会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开些不知所云的批斗会。

勐腊坝上是虽然傣汉混居,但毕竟习俗习惯和语言不通,除了一些赶集之类的活动,傣汉两家并没有过多的交集。傣族人大多居住在自己的寨子里,而汉人更多地集中在县城里。汪大海就是勐腊县城里的本地汉人,据他自己一次喝醉酒后讲他祖籍是在贵州,是他爷爷这辈跟着马帮通过茶马古道来到这个地方定居。虽然出生在县城里,汪大海却不喜欢读书,成年后因为一直无所事事,招惹是非,说白了就是个混混。他老子原本是农场大食堂的厨子,后来因为身体不好,干脆就让汪大海顶了自己食堂的班。

做厨子没几年,就遇到了这个特殊的年代,“砸烂”、“炮轰”等等字眼席卷全国。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指引下,各地“造反派”掀起的武斗热潮。勐腊的建设兵团,虽处于偏远的南疆,也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汪大海凭着贫农出身以及文攻武卫的机灵劲,直接造了农场场长的反,坐上了革委会主任的位置。

说到汪大海的为人,徐为民曾经总结为“就一屎壳郎变叽鸟”,徐为民是北京知青,是副排长,为人热心仗义,就是嘴损了点。张卫东则是上海人,上海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所以讨论汪大海的人品对于他来说没什么意义。要说上海和北京两地人都互相看着不顺眼,可有趣的是徐为民与张卫东原本南辕北辙的两个人,竟然在兵团里是最好的兄弟。徐为民比张卫东小三岁,却比张卫东早来勐腊两年。徐为民那时候刚上初中,一腔热血就跟着红卫兵一路南下串连到了勐腊农场,也因为他们才有了勐腊的建设兵团。

吃过午饭,农场的大喇叭开始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子,与猛烈的雨声混杂在一起,显得有些含混不清。张卫东知道听不听得清音乐并不重要,等一会儿就会传出汪大海带着浓厚地方口音的声音要全体人员到食堂集合,张卫东想着大概又是什么批斗会的通知。

兵团宿舍是原木造的平房,基本不防潮防火,徐为民在通铺上翻了个身,在苇席上带出一串刺啦声。他顺口骂了一句“这丫挺的又不知道要批谁了?”

的确农场也就这么些人,那些所谓“地富反坏右”早就被汪大海挨个揪着批了两三圈了,早就没什么新鲜感。张卫东也没搭腔,他知道徐为民也就是图个口爽,于是催着徐为民和一众排里的兄弟起身赶去食堂,省得汪大海找茬。

他们顶着大雨赶到食堂的时候,那里已经是摩肩接踵。汪大海正站在一边的高台上激动地喊着什么,台下的人也是群情激昂。他们身上没有领章的旧军装已经被雨浇得湿透,雨水顺着衣角汇成水柱,滑向地面。这些人似乎浑然不觉,只顾挥舞着手里的红宝书。不管是否真心,人群都热情高涨跟着汪大海反复山呼着口号。

台上的汪大海伸出他短粗的手,做了个下压的手势,会场即刻安静下来。汪大海清了清喉咙,用他那双眯缝眼扫视了一下人群,当他看到张卫东的时候,嘴角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主席教导我们,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坝上的所有牛鬼蛇神,今天我们就要揭露他们,打倒他们。”

因为来得稍晚,张卫东他们只能站在门口往里张望,却不知道汪大海在说什么,问了几个人才知道汪大海这次要批判的是“鬼王点兵”。

鬼王点兵是勐腊当地傣家一个具有诡异的色彩的传说。据说密林里有一座鬼王陵,埋的是一位滇王,至于是哪个时代的滇王,传说自然也说不清楚,只能以很久以前这些虚词来替代。话说这位滇王能够沟通鬼神,是个战神级的人物。一生南征北战,几乎统一了整个滇南。因为战功卓越,自然有些骄傲,竟然妄想娶天帝的女儿为妻,于是得罪了天帝。天帝派出神兵轻松就把这滇王给灭了。滇王死后做了地狱鬼王,心中仍有不服,在每年五月初二这天,都会在坝子西边的丛林里训练鬼兵,试图再与天帝一战。所以每年五月初二,点兵的地方总是会有轰隆隆的击鼓声传出。这鼓声特点按当地老人的讲法先是小鬼敲磬,通知各路鬼兵。然后再有钟鼓齐鸣,才是鬼王正式登坛点兵。

不过坝子西边丛林里每年都会有轰隆隆的巨响,倒是真的。来勐腊这些年,几乎每年雨季末张卫东就亲耳听到过,只是不像传说中说的必定在五月初二那么邪乎。每次巨响维持大概也就两个小时光景。在勐腊县城里听起来有些闷闷的,就像从地底下出来的,的确像是鼓声或是雷声,偶尔还夹杂着像是金属撞击的声音。传说终究是传说,大多时候听听也就是一笑了之的事。在张卫东眼里这就跟大多数传说故事一样,就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的神话表现而已。张卫东不知道汪大海这是演的哪出,只能愣愣地瞅着。

批斗会结束后,汪大海嘱咐人让张卫东和徐为民去他的办公室等他。两人进到办公室看见温依老人也在那儿坐着。温依是本地傣家有些颇有名气的傣医,五十多岁的样子,以前也是走南闯北行医的,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虽然不是兵团的人,却因为兵团卫生所的那几个赤脚医生水平实在有限,老人便时常被叫来帮忙看诊,一来二去跟兵团的人都混得很熟,见面都管他叫“温依叔”。

不过说起来整个兵团,温依老人似乎就对张卫东一个人格外热情。张卫东记得好像应该就是那次得了丹毒找温依叔瞧过病之后开始的,这种热情让张卫东极度不适应,总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的诡异。

瞧见张卫东进来,温依叔嘿嘿笑着主动打招呼,张卫东尴尬地敷衍地应了几句,便找了墙角的条凳坐下不再看温依。温依显然还想说几句,见张卫东闪烁的表情,也就作罢了。

不久,汪大海端着大号搪瓷茶缸进来跟屋里几位轻微点了几下头,然后直接坐进办公桌后。汪大海似乎并不急于说事,掀开搪瓷缸杯盖,轻轻吹了吹上面的浮沫,嘬了几口浓茶咽下,然后享受般的长长出一声“哈”。抬起头扫视屋里的三个人,轻轻放下茶缸,有自顾自取了烟叶丝卷了支烟,点上深吸了一口,舒舒服服地吹出一团烟雾。

徐为民似乎有些被激怒,张嘴就要理论几句,却被张卫东拉住。因为张卫东隐隐感觉到汪大海这副装模做样的表现背后隐藏的不安。看来事情不会小,他们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等汪大海戳破窗户纸后见机行事。

果如张卫东所料,汪大海这次是想让张卫东和徐为民带队进山调查“鬼王点兵”。

张卫东给了徐为民一个眼神,徐为民会意,立刻瞪着眼就吼。“我说姓汪的,鬼王点兵可是个凶事儿。听本地老人说以前有胆去的人都是有去无回的。敢情您这是成心想害死我们呢。”

汪大海猛地拍桌子叫“这是组织的决定,你们是军团的人,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

徐为民冷笑道“甭跟老子提组织,我看就是你成心,你说哪些人决定的,都给老子点出名来。”

徐为民是兵团的老人且是北京来的,所以汪大海虽然贵为革委会主任,也时常也要给几分面子。徐为民这一闹,汪大海的气势立刻明显弱了。

张卫东心里暗笑,在农场这么些年,对汪大海欺软怕硬的脾性早就摸了个门清。所以对付汪大海,他与徐为民早就有了一种红白脸的默契。汪大海忽然对“鬼王点兵”生兴趣,必定事有古怪,汪大海还没把事情说清前,他这个红脸暂时还不用登场。

汪大海毕竟语言水平有限,平日照着文书的稿子念还能时常蹦出几个错别字,此时被人抢白顿时语塞。于是脸色铁青,骂了几句张卫东他们听不懂的方言。见到场面不好看,一直坐在边上的温依起身笑着插在两人之间,让徐为民先别火,随后转身凑在汪大海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汪大海点点头,伸手示意让温依说话。温依这才低着头沉声说道“两位小兄弟,鬼王点兵虽然是传说,但是鬼王和鬼王陵真的存在。”接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张黄的旧纸,小心地放在汪大海的办公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

这是一张手绘的简易地图。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但从那些正规的等高线来看,绘制地图的人绝对是专业的。张卫东又凑近看了会儿,上面有几个地方标记着几个的外国字,反正张卫东也看不懂。

温依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区域“你们看这里像是在哪儿?”

章节报错(免登录)
书首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随机推荐: 我当道师的那些年之异瞳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