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指向设备上的一些特殊部件,“你看,这是我们专门为应对极端天气设计的防护装置。
采用了高强度、耐腐蚀的新型材料——‘钛合金复合碳纤维’。
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以及在多个类似气候区域的实地验证。
在强风、暴雨和低温环境下。
设备的故障率相较于传统设备降低了60%以上。
例如,去年在北欧的一个港口项目中。
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
当地气温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
我们的设备依然正常运行。
保障了港口的紧急物资运输。”
英方专家微微皱眉,显然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继续追问:“那软件系统呢?
在极端天气下,数据传输会不会受到干扰,导致决策失误?
这可是关乎整个港口运营安全的大事。”
赵长天接过话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对方。
自信地说道:“在软件系统方面,我们同样有周全的应对措施。
我们的研发团队开发了一套智能自适应系统。
它能够实时监测天气状况。
一旦遇到极端天气,会自动切换到备用传输通道。
并且启动数据冗余备份机制。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会因为天气原因影响决策。
这一技术已经在我们过往的多个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从未出现过因天气导致的决策失误。
就拿今年年初在东南亚的一个项目来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地遭遇台风侵袭,狂风暴雨持续了整整两天。
我们的软件系统凭借这一技术,稳定运行。
港口运营未受丝毫影响。”
英方代表们相互低语交流了几句,虽然仍心存疑虑,但态度有所缓和。
接着,又有一位英方商务代表提出关于成本效益的质疑:“你们声称这套方案能带来显着的成本效益提升。
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前期投入似乎过高。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如何能让我们相信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王华见状,立刻上前。
手中拿着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
有条不紊地解释道:“你看,虽然前期投入相对较高。
主要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和高品质设备。
但从长期运营来看,这些投入将带来巨大回报。
一方面,智能设备和高效软件系统将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减少人力成本和运营时间。。
以我们现有的人力配置,相比传统港口运营模式。
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约20%。
另一方面,设备的低故障率和长使用寿命将降低维修和更换成本。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项目运营的前五年内。
综合成本将比传统方案降低25%左右。
后续效益还会随着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
比如,我们的设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