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标准化流程作业,施工速度并不会比英方方案慢。
而且,我们可以在前期培训上多下功夫。
让英方施工团队尽快上手。
关于施工难度,我们也设计了一些辅助工具和工装。
能够有效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这是具体的说明。”
他又从包里拿出几张图纸。
图纸上的线条简洁明了,标注详细。
画着一些新颖的施工辅助器具。
接着,张伟华分享国内专家远程给出的优化思路。
他熟练地打开笔记本电脑。
拨通与国内专家的视频连线。
将屏幕转向大家,方便直接交流。
屏幕那头,国内的资深专家们早已等候多时。
他们身处明亮的会议室,背后的墙上挂满了各种技术图纸和项目照片。
仿佛一个知识的宝库。
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专家率先开口:“同志们,针对英方提出的疑虑。
我们这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桩基方案基础上,引入一些智能化的监测系统。
这个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桩基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垂直度以及周围土质的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能够及时预警。
使施工人员及时调整作业。
这不仅能提高施工质量,还能为后续的验收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
说着,老专家在镜头前展示了一套小型的监测设备模型。
模型制作精巧,各个部件清晰可见。
他还详细讲解了它的工作原理和安装方法。
赵长天眼睛一亮,连忙问道:“这个监测系统的兼容性如何?
会不会和英方现有的施工设备、管理系统产生冲突?”
老专家笑了笑,回答道:“我们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
这套系统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
能够轻松与英方的设备对接,不会造成任何兼容性问题。
而且,它的操作界面简洁易懂。
英方施工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使用。”
张伟华在一旁补充道:“国内的研发团队正在加急赶制几套样机。
预计明天就能空运过来。
到时候我们可以先在模拟场地进行测试。
让英方直观地看到效果。”
三方你一言我一语,深入探讨。
结合英方场地实际状况,从不同角度权衡利弊。
最终,敲定详细答疑方案与技术调整策略。
每一个步骤都精确到具体责任人、时间节点以及预期达成的效果。
赵长天看着手中那份凝聚着团队智慧的方案。
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他坚定地对李明达和张伟华说:“今天这场硬仗,我们一定要打好!
让英方看到我们中方团队的实力和诚意。”
李明达和张伟华相视一笑,齐声应道:“没问题,赵哥!”
此刻,窗外的阳光已经完全穿透云层,洒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