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刘岱点头答道:“农耕事大,调兵事也不小,我不在兖州,很多人都起了心思,现在回去整顿还来得及,就是这里得拜托你了。”
刘岱离开兖州满打满算也就三个月,原本他根本不必担忧什么,但此次战争失利,无可避免的就是有豪强子弟会回兖州。
到时候消息宣扬出去,刘岱害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毕竟此番战争,死的最多的就是豪强子弟,刘岱还必须靠着豪强来镇守兖州。所以他眼下不回兖州也不行了。
关荣光也是有所准备,他清楚一点,那就是战事顺利大家都相安无事,要是战事不顺,那么谁都得为自己的根基头疼。
眼下这种情况,关荣光最庆幸的就是自己做好了徐州基本盘,南地豪强被杀的无力反抗,北地豪强家族又被诸葛玄、糜竺等人弹压。
即便是他在这洛阳输的底朝天,他依旧有机会东山再起。
刘岱也不迟疑,将手中剩余兵力、粮草交付关荣光后,他便急匆匆的启程回兖州了。
一是安稳后方,推行农事进行,二是督促臧霸发兵,尽快来此地攻打董卓。
刘岱走后没有两日,袁绍的书信就送到了关荣光手上,上面写着关东联军已经击破孟津关,大军屯扎在孟津关内,希望关荣光这边能够调兵北上,重走虎牢关、孟津关入洛阳。
关荣光放下书信,哼了一声,满带着嘲笑的语气说道:“袁本初要跑了,他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摘果子了。”
荀攸沉默无言,虽然他早已知晓世道的残酷,可袁绍的做法还是让他心寒,都是士族出身,都是家传绝学,百年传下的道理怎么依旧改不了人心呢?
荀攸知道自己改不了做官的心思,所以他西走洛阳、东走徐州,但他起码可以拍着胸脯说:“我荀公达确实是在为社稷谋事,是在造福苍生。”
可那袁绍呢?逼着董卓杀亲爹,为的就是能够占着袁氏名声,好回到自己驻地抢人、抢地盘。
这事的丑陋程度简直让人心寒,也无怪于关荣光嘲笑时,他荀攸无言以对,他又能如何解释清楚呢?
看着脸色青一阵紫一阵的荀攸,关荣光苦笑一声放下文书,轻叹一口气后劝慰道:“书中虽有千万道理,但终归说不透人心。袁绍可以当混账,可我绝不这么干,董卓不除、汉室不兴,就让咱们北上入洛阳吧!”
荀攸点了点头,起身拱手回道:“明公志向远大,远胜那袁绍。”
关荣光摆了摆手,起身招呼典韦、高顺、刘备开始整军,他要尽快北上。
毕竟袁术、袁绍离去后,真正坐镇孟津关的也就是曹操、孙坚以及鲍信等人了,他怕自己去的不及时,到时候反被董卓抓住机会击溃联军。
……
初平元年四月,董卓和关东联军依旧在僵持,但他并非没有找寻其他由头劝说诸侯,董卓遥拜大司马兼幽州牧刘虞为太傅,然而道路断绝,诏书不至,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初平元年六月,董卓安排长安朝廷派出韩融为首的使者团,分为两路,试图劝袁绍、袁术罢兵,二袁皆不听。
二袁的本性就是要借着诸侯与董卓僵持,偷偷壮大自己,眼下正是关键时刻,他们又怎么肯罢兵休战呢?
与此同时,董卓安排的最外围防线被突破,曹操、鲍信等人带领着酸枣联军试图占领成皋县。
原本关荣光也想跟他们一起行动的,但曹操还是觉得应该做两手准备,所以拒绝了关荣光的提议。
此时孙坚已经撤出了洛阳,而在孟津一带主持大局的就是曹操、关荣光、鲍信和王匡。
董卓知晓曹操作战计划后,立刻派徐荣率军迎战,徐荣率领麾下幽州长枪兵很是勇猛,在荥阳汴水旁大败联军。
曹操部卒损失过半,连本人都差点折在战场上,而鲍信就更惨了,亲弟弟鲍韬和麾下战将卫兹战死,部下损失大半,完全失去了参与后续行动的能力。
而此战之后,徐荣更是认为联军不堪一击,所以他乘胜追击,想要击溃联军,好在关荣光及时反应了过来。
在得到战报的第一时间,他就带着典韦、高顺出孟津迎敌,最终大战一天,死死的挡住了徐荣所部,保下了酸枣,也让曹操残部有了喘息之机。
此战之后,关东联军与董卓陷入了完全僵持的局面,双方虽然互有试探,但都是小打小闹。
关东联军有天下豪强支持,自然是可以补充兵力、粮草,而此时的董卓已然有点弹尽粮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