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东归刚入弘农,杨奉带领的前军就开始迅速行进,也从这一刻开始,战争就到来了。
据传讯兵所言,前方斥候厮杀惨烈,杨奉几乎是如同疯狗一般扑了上去,一路沿着河道直扑弘农城,逼得李傕想野战一番试探虚实的机会都没找到。
当消息传到关荣光这里时,已然是过了一个时辰,一旁的贾诩听闻消息后笑道:“明公,杨将军是想最后为大汉尽一份心了。”
关荣光默然的点了点头,最终长叹一口气下令全军加速。
杨奉的这一举动并不出乎预料,眼下的时局聪明人都能看清,汉献帝太过年幼,大权不仅旁落,而且地方都是由豪杰把握。
自打关荣光和曹操进洛阳时,杨奉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派徐晃报信给曹操时,就是把大汉江山的未来交给曹操。
地方势力太强,国家中枢过弱,大汉朝堂上不应该有太多声音,而眼下最好的法子就是及时退下来,既能保全个人名声,还能让有能力、有准备的人好好发挥。
这也是为何杨奉如此激进的缘由,他打算把麾下士卒都交代在这里,打下弘农城也是他对汉室最后的交代。
如此良苦用心,汉献帝、朝中大员乃至于关荣光麾下人马都能清楚。
杨奉的如此决断,关荣光还是要感谢一下曹操,若是当初进长安只有他一人,那么估计杨奉不会乖乖放权,杨彪这种大员不会激进的派儿子入弘农。
也正是因为进长安的是两个人,这也让汉献帝有机会进行权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曹操和关荣光都会是天平上的两个砝码。
只要汉献帝做的不差,那么终归是有很大机会收回权力的。
……
弘农城墙上下声势浩大,杨奉的军队刚到城下就开始攻城,徐晃更是亲自持盾开始攀登云梯,如此不顾人命的打法让李傕很是头疼。
而杨奉却觉得依旧不够,他再度派出麾下战将,让他们轮番进攻保证攻势不停,安排人战事,杨奉扭过头吩咐身边的亲卫道:“速回中军见大将军,告诉他请尽快增援。”
杨奉说出这话心里还是满不得劲的,堂堂的一个骠骑将军做先锋,大汉还从来没这么干过,但时也命也,杨奉也懒得抱怨这些事了。
亲卫骑马回去报信,杨奉看着他的背影,仿佛穿过了地平线看到了汉献帝,沉吟了良久,杨奉冲着身后一拱手,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呢喃道:“陛下,臣无法扫除祸患振兴社稷,只能为大汉做最后一件事了。”
……
“报!”杨奉的亲卫急匆匆的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叫喊道:“杨将军请求大将军速速发兵,不给逆贼李傕喘息之机。”
关荣光点了点头,连忙吩咐一旁的荀攸道:“除刘备所部留在原地外,张济、张绣部先行前进,让高顺带着人马后续跟进,另外通知后军曹仁,让他加速前进,会和刘备后一起拱卫陛下。”
“喏!”荀攸拱了拱手,立刻打马开始传达军令。
关荣光思量了片刻,最终冲着贾诩说道:“有劳文和走一趟了,去将杨彪大人请来吧。”
原本关荣光没对杨修报太大希望,但不闻不问终归是不好,再者说史书上都说杨修极为聪慧,关荣光却是没深入了解过,唯一知晓的也就是那“绝妙好辞”的传扬和那“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杀头之祸。
但终归是杨彪的儿子,关荣光还要依仗杨彪稳固朝政,自然要给些薄面。
即便是那杨修做不好事,他大不了就装没有这事罢了,若是杨修成了,那他不介意让杨修也进入自己的幕府。
不得不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很有道理。
杨彪都是五十岁的人了,在杨修的事上还是极度上心,在听到关荣光传唤后,杨彪二话没说就骑着马匹跟着贾诩一起过来了。
关荣光不敢摆谱,连忙驱马上前拱手说道:“老大人何必如此?只不过是一些小事罢了。”
杨彪连连摆手,正色回道:“大将军所言差矣,陛下东归乃是国之大事,岂可当成儿戏?”
被噎了一句的关荣光有些默然,这顶高帽子扣得太快了,一时间他都没法子反驳。
明明是要说他儿子杨修的问题,但杨彪这语气就是在说国家大事,偏偏这确实就是国家大事。
不过好在关荣光脸皮够厚,他咳嗽一声直接开始说起了正事。
“老大人,眼下令郎入城已两日,可否有消息传来?”
听着关荣光的询问,杨彪神情一滞,满是无奈的摇了摇头,关荣光也不拿他作伐,直接苦笑一声说道:“杨将军催在下速速发兵,我可能等不了令郎的消息了。”
杨彪虽然有些言语,但终究还是知道军国大事为重,他也没有跟关荣光说什么再等一天的废话,只能点点头跟在关荣光身后说道:“大将军可愿老夫跟着一同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