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冬风至,又是一年走过,公元187年已经结束。
大汉迎来了又一个新年,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连年兵灾加上小冰河时期,再加上州郡地方爆发瘟疫,大汉的人丁已经锐减了许多。
就连往日繁华热闹的洛阳,眼下都显得有些冷清。
中平五年(188年)一开始,汉灵帝就展现出了一个皇帝该有的霸道,他要尽自己最大可能收复地方。
只不过此时他所受到的阻力也超乎寻常,士族最想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所以组建新军这一策略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而也正是此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的消息传到了洛阳。
原本就听说益州有天子气的刘焉再也坐不住了,他屡次上奏请改刺史为州牧,一时间很多地方官员、士族看到了另一块肥肉。
于是他们纷纷上表请求汉灵帝恩准,这样的变故让汉灵帝很是烦躁。
在他的想法下,即便是改刺史为州牧也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他先将新军练起来,可刘焉的举动却是把他的计划完全打乱了。
此时的汉灵帝也想明白了,不丢出一块肉骨头,那些士族就会一直盯着他不放,这样一来,别说组建新军了,就连一件小事都干不成。
于是他暂时性的改变了策略,他打算先实行一下州牧制度,而任用之人也必然只能是刘焉,起码刘焉还是汉室宗亲,即便他再差,他在汉灵帝的心里也比那些士人强。
于是汉灵帝下发旨意,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郤俭,整饬吏治。
这一举措实行后,刘焉立刻领命出了洛阳,又因为道路不通,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等候入蜀时机。
而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郤俭已被黄巾军首领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
这一系列操作后,无心反叛的贾龙选择了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县。
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将他迁到绵竹居住。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但其内心还是别有图谋。
毕竟做皇帝的野望在他的心里扎根太深了,刘焉已经不想回到洛阳做那些能说话但没实权的官员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远在洛阳争利的汉灵帝和官员们都没在意刘焉,只不过是刺史改州牧这一举措引发了很多连锁反应。
首先就是各地刺史进洛阳送礼蔚然成风,作为徐州刺史派来的麋芳更是左右逢源。
一面维持与何进的良好关系,一面又跟兖州刺史刘岱的使者联系,一同找上洛阳内的大官、中常侍送礼。
这样一来,汉灵帝发现收上来的钱货极多,一时间压下了大改州牧和组建新军的策略,反倒是更热衷于敛财了。
也就是在这时候,麋芳看出了事不可为,而且关荣光也派人来信,让他尽快回到徐州,不要再留在洛阳耗费时间了。
……
中平五年(188年)七月,徐州南地主官荀攸终于完成了改兵为民的任务,整个徐州南地因为动乱而废耕的农田也有了新的主人,南地豪强家族被屠戮七七八八。
高顺也在广陵训练出了一千陷阵猛士,一切都如关荣光预期那样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也正是一切都结束后,关荣光调荀攸、高顺一同北上。
此时正好彭城国相史弼身亡,关荣光立刻让刘备领着他训练的琅琊新军南下,让他代理彭城国相一职,实际上安抚整个徐州南地。
因为相比于其他人,刘备这一年多的名声传遍了徐州,人人都知道他仁厚宽容,能够和平的处理地方之事。
徐州南地的很多人也松了一口气,毕竟送走了荀攸、高顺这两个杀星,换来了一个爱民的刘备,这又怎么能不让他们高兴呢?
殊不知这一切早就在关荣光和荀攸的计划之中了,雷霆过后便是雨露,走了的荀攸、高顺是雷霆,新到的刘备自然就是雨露了。
荀攸、高顺北上后并没有进入徐州城,而是一路往琅琊国行进。
因为此时的关荣光就亲自坐镇于琅琊国中,青州以及兖州泰山郡的黄巾又开始肆虐了起来。
青州刺史焦和兖州刺史刘岱不同,焦和是个比较奇怪的人。
他为官崇尚清谈巫祝,缺乏军事才能,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黄巾起时,兵多器锐,粮食充足,曾参与同盟,无果而去。见黄巾贼便走,不敢与其交战。天下大乱之后,焦和所辖土广人稠,兵多将广,坐拥青州,总被弱小所欺凌。
甚至于管亥带领泰山黄巾总是进青州夺粮,焦和守不住也就算了,居然连反抗都不敢。
这也导致青州百姓一直怨声载道,总有人逃离青州,不是西去进入冀州,就是南下进入徐州。
而关荣光坐镇琅琊国的目的就是防守黄巾军南下,自从改屯田兵为百姓后,关荣光又推行了削兵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