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刘协的性命托付给小黄门蹇硕后,汉灵帝又把目光投向了大汉边州,一些边州刺史实力已经很强了,汉灵帝觉得这样很不好。
首当其冲的就是并州刺史董卓,于是他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其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
董卓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他上书辩解道:“我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关系太好了,都要为我卖命,我乞求带这帮士兵去并州,效力边垂”。
皇甫郦劝说从父皇甫嵩趁机除掉董卓,皇甫嵩不从,只是将董卓不肯交出兵权的事上奏朝廷。于是,灵帝下诏责备董卓,董卓对皇甫嵩又更加怨恨。
同时,看出董卓野心的汉灵帝也很是不满,唯一可惜的是,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再做出强势的举措了。
西园八校尉必须留在洛阳,保护大汉皇权的安稳,保证其幼子刘协的安全。
所以汉灵帝决定收割地方大员的权力,此前讨伐凉州有功的陶谦得到举荐,汉灵帝在举棋不定之下,最终选择任命陶谦为徐州别驾。
原本他是打算将关荣光的刺史之位拿掉的,但想起关荣光在徐州平定了数次匪乱,又帮助兖州刺史刘岱击退了黄巾。
他觉得这样的人心里还是有大汉天下的,于是他放弃了削关荣光权的步骤,而是改任陶谦为徐州别驾。
也算是从侧面角度削弱关荣光的强势,毕竟徐州地方官员对其颇有微词,很多人上书说关荣光有异心。
要不是关荣光及时遣散屯田兵,又实行了削兵政策,那么关荣光就逃不了一波制裁。
不过即便是如此,汉灵帝还是选择把徐州权力分割了,就在汉灵帝还想着再做一些事情时,他的寿数却到了。
中平六年四月十一日(5月13日),刘宏在南宫嘉德殿驾崩,年仅三十三岁。
谥号孝灵皇帝。其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六月十七日(7月17日),葬于文陵。
……
伴随着皇帝的死亡和皇位的交替,洛阳城内爆发出了新一轮的权力交锋。
大将军何进作为汉少帝刘辩的舅舅,他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士族推举的领袖,而他面对的正是一群擅长蒙蔽视听的太监们。
宦官和士族的交锋到达了一个顶峰,使得他们再也没有其他功夫去管地方大员。
而交锋的最终结果也是胜利天平倾向于何进一方,就在危急关头,小黄门蹇硕拿出一份私诏,声称汉灵帝想立幼子刘协为帝。
汉灵帝驾崩后,蹇硕曾计划在何进入宫时杀之,但在蹇硕司马潘隐的暗示下,何进称病不入。由于没有除掉何进,刘辩被立为帝,何太后临朝,何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
何进明白宦官为天下之人厌恶,而且他也痛恨蹇硕用阴谋害他,于是何进掌握朝廷大权后,就一直暗中布置诛灭宦官。
汝南袁氏——袁绍也久有谋划,使何进亲客张津劝何进说道:“黄门常侍权重很久了,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应当选拔贤良的人才,整顿天下,为国家除害。”
何进认为说得对。又因为袁氏累世宠贵,得到海内的人拥护。袁绍善于养士,豪杰之士愿为他所用。
他的从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也尚气侠,所以都厚相结纳。因此更广泛地征聘智谋之士逢纪、何颙等,与他们结为心腹。
蹇硕怀疑不安,他不是傻子,清楚自己的谋划绝对被何进知晓了。
没有选择之下,他只能与中常侍赵忠等写信说:“大将军兄弟执政专权,现在与天下党人谋划诛杀先帝左右亲近的,消灭我们这些人,只因为我统领禁兵,所以暂时犹豫不决。现在应当共同把上阁关闭,急捕杀之。”
而中常侍之一的郭胜,是何进同郡人。何太后与何进的贵幸,郭胜出了力,帮了忙。所以郭胜亲信何氏,于是与赵忠等商议,不依蹇硕的计策,并且把蹇硕的信交给了何进。
何进使黄门令逮捕蹇硕,将其斩杀,自己统率其驻兵。
袁绍又劝说何进:“从前窦武想诛杀内宠而反为所害,是因为他说的话漏泄出去了,五营百官服从宦官,害怕宦官。”
“现在将军有皇帝舅舅这样的地位,而且何氏兄弟一同统率劲兵,部下将吏又都是英俊名士,乐于尽力报命,事情在于掌握,这是天助的时机啊。”
“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即便是与周朝的申伯相比,也不算什么!现在人主的灵柩在前殿,将军受诏统率禁兵,不应该随便出入宫省。”
何进深以为然,于是托病不入陪丧,又不送葬。即与袁绍定计策,并把所定计策告诉了何太后。
可是何太后不听,说:“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都是汉家的老规矩,礼法不可废。况且先帝刚逝世,我怎么堂而皇之与士人共事呢?”
何进不能违反太后意旨,且想诛杀那些为首的。只能再向袁绍问策,袁绍同样认为宦官亲近皇上,出入号令,现在如果不全部消灭,以后一定要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