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的死讯并没有起什么波澜,唯一起波澜的可能是曹豹反叛了。
徐州别驾在自己的军营死去,曹豹有嘴也解释不清,与其回去被追责,倒不如就留在定陶关做匪。
殊不知他这种想法刚好符合了关荣光的预期,关荣光差的就是一个借口,于是在关荣光的号令下,高顺带领陷阵营驻扎在定陶要道。
封锁了徐州通兖州的官道,琅琊国北又突然出现了乱匪,徐州就像是一座孤岛一般,完全消失在了洛阳的眼里。
这也是关荣光的计谋,眼下的大汉正是危局,争权夺利的一群人引发了很多连锁反应,在这个关键节点,唯有隐藏自身才能得以保全。
事实上一切也正如关荣光所料,眼下洛阳的局势变换的十分快。
地方豪强也借着这股邪风开始作乱,黄巾之乱留下的黑山黄巾、泰山黄巾、白波黄巾等等重新冒了出来。
而洛阳城内,主簿陈琳劝谏何进不要太过匆忙,毕竟诛杀宦官也不能太过于急迫,其实陈琳已经看明白了。
杀宦官确实重要,但相比于那些宦官的性命,何进更看重的是把持朝政的权力,只有杀了宦官,何进才能更好的把持权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何进西召前将军董卓驻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发动他所在郡的强弩手,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光照得城里通红,都说要诛杀宦官。
何太后还是不同意。并派何苗对何进说:“开始我们一路从南阳来,都因贫贱,依靠宫中获得贵富。国家的事,也不容易!倒了的水不可收回的,应当好好考虑,应与宫中保持友好。”
何苗毕竟是何进的亲弟弟,当面对何苗的劝谏时,何进还是有些动摇了。
伴随着何进的意思更加狐疑,袁绍担心何进改变主意。
于是袁绍威胁何进说:“互相结合的形势已经露出来了,事情不办,就要发生变故,将军还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早决定呢?”
再度被说服的何进选择用袁绍为司隶校尉,持符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袁绍得到任命后,立刻派洛阳方略武吏监视宦官,使董卓等驰驱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
何太后害怕起来,罢退全体小黄门,使还里舍,只留何进平素亲近的人,守卫省中。
这些常侍小黄门在遇到这样的变故下,一同跑去何进那里请罪,表示一切听何进怎么处置。
何进的心中又出现了变化,于是对他们说:“天下纷纷扰扰,正是诸君为害啊!如今董卓很快就要到了,诸君为什么不早日各就国呢?”
此话一出,相当于变相宽恕了这些小黄门,而袁绍却劝何进就在这时处决他们,一而再,再而三,何进都不许。
颇有些不爽的袁绍又做出了一件事,他暗中写信告各州郡,假传何进的意旨,使逮捕宦官亲属。而正好此时徐州封闭,关荣光也根本懒得接收这样的消息。
可这样一来,宦官们反倒是被逼到墙角了,何进筹谋太久了,事情完全泄漏了出去,宦官害怕被杀想出了杀何进的法子。
……
一场阴谋再度掀开,中平六年八月,何进入长乐请求何太后同意,尽诛杀诸常侍以下,选三署郎进宫守宦宫的住房。
此时的中常侍之首,张让和赵忠才开始悔不当初,如果他们听从了小黄门蹇硕的建议,在何进动手前干掉他。
那么今天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他们还可以扶持了刘协篡位,继续做自己高枕无忧的日子。
可一切既然都发生了,再后悔也没什么用了。
走投无路的中常侍们选择了最后的杀招,杀掉何进,清理朝中大臣,趁着时局不稳掌握军队,好继续把持朝政,做一如往日的中常侍。
于是他们选择了放出谣言,一面互相转告说:“大将军托病不居丧,不送葬,现在忽然到宫中来,想干什么呢?从前窦氏事竟再起吗?”
一面张让等又派人窃听,完全听了何进所说的话,于是带领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自侧门进,埋伏宫中。等到何进出来,便假称太后诏召进。
何进进入宫中后,张让等上前责问何进道:“天下大乱不仅是我们的罪责。你何家能够今日也是仰仗着我们,当年陛下与太后不和,是我们拿出钱财,疏通渠道才让你何家一步登天,现在你说我们污秽肮脏,那你又又能脱了干系吗?”
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
张让、段珪等矫诏,用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附,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得诏板,怀疑有假,扭过头问道:“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